重庆缙云教育联盟
2023-2024
学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二次诊断监测
初三化学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
全卷共
5
页,满分
7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选择题
(
本大题包括
16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2
分
)
1
.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
食物腐败
B
.
蜡烛燃烧
C
.
酒精挥发
D
.
水通电分解
2
.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A
.硬度很大、熔点很高
B
.是银白色的固体
C
.易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D
.能够导电、能够导热
3
.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
pH
如下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
肥皂水
食盐水
唾液
柠檬汁
洗涤剂
pH
10.2
7.0
6.8
2.5
12.2
A
.食盐水是中性物质
B
.肥皂水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
.柠檬汁酸性比唾液强
D
.洗涤剂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4
.
下列促进
燃烧和灭火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
.不断向燃煤锅炉的炉膛中吹入空气
B
.汽车的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缸
C
.炒菜时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
盖
灭
D
.电器起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5
.关于化学发展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B
.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作出
了卓越的贡献
C
.古代炼丹术士发明了许多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
D
.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气体组成的结论
6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催化剂,可以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
CH
2
O
),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B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
C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D
.生成物均是氧化物
7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B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
.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8
.
小
明同学
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了一套发生装置
(
如右图所示
)
,下列关于该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
.
若无纺布包内药品为大理石,利用该装置可制二氧化碳
C
.
利用该装置制氧气,液体试剂为双氧水
D
.
利用该装置制氧气,无纺布包内二氧化锰越多,生成氧气就越多
9
.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和稀硫酸。下列物质能区分两瓶溶液的是
A
.紫色石蕊试液
B
.生锈的铁钉
C
.氢氧化钠溶液
D
.氯化钡溶液
10
.做好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观察并正确描述实验现象是必要的能力。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一氧化碳通过红热的氧化铁时,固体慢慢变成红色粉末
B
.
镁片与
盐酸剧烈反应,固体很快消失,产生大量气体并放出热量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四氧化三铁
D
.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成黑
色氧化铜
11
.学习科学知识可以用来辨别
“
真
”
、
“
伪
”
。下列叙述属于
“
真
”
的是
A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B
.氧气具有助燃性,常作火箭推进燃料
C
.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可以在火炉旁放一盆水
12
.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
.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
氢氧化钠
固体
B
.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
C
.用浓硫酸除去氢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D
.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3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氧气
B
.液氧可用
作火箭燃料
C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21%
D
.氧气使食物腐烂是缓慢氧化
14
.
Mg
、
Zn
的混合物共
10g
,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经测定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了
9.6g
,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水分则得到的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
A
.
24.8g
B
.
9.2g
C
.
29.2g
D
.
50g
15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
(
括号内是杂质
)
,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操作方法
A
CO(CO
2
)
通过装有足量碱石灰
(
NaOH
和
CaO
)
的干燥管
B
NaNO
3
(Na
2
SO
4
)
加入适量的
Ba
(NO
3
)
2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C
CuSO
4
溶液
(
硫酸
)
加入过量
CuO
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D
KCl
溶液
(CaCl
2
)
通入过量的
CO
2
气体,过滤
A
.
A
B
.
B
C
.
C
D
.
D
16
.某同学在室温下(
20℃
)称
7.5g
固体物质
M
,加入
50mL
水中(物质
M
不与水反应,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充分搅拌,最终得到无色溶液,同时通过传感器测得溶液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质
M
一定易溶于水
B
.
a
、
b
两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C
.
a
、
b
、
c
三点时所得溶液一定都是不饱和溶液
D
.
b→c
的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二、填空题
(
本大题包括
5
个小题,共
21
分
解释分析2024年重庆缙云教育联盟二模化学试题(含参考答案)试卷在线免费下载.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