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名优校联盟
2025
届高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是一个横跨万里江山、纵贯千年文脉的文化共同体,它缔造了无数的江山胜景和人文古迹,历经千年传承而生机勃勃。作为
“
母亲河
”
的原型,长江不仅以雄浑壮阔、海纳百川的气势造就了两岸璀璨的自然江景,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滋养了大半个中国,而且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象塑造了诗意长江和长江审美文化。一方面,流动的江水景观
“
为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比喻
”
,很容易
“
被挪用为民族活力的象征
”
,使国家的历史
“
流动
”
、民族的命运与中华美学精神融为一体,
“
象征性地提高了所描绘河流的国家价值
”
。另一方面,作为人文景观,长江是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经验之中的。几千年来,滔滔江水、孤帆远影、江天一色,长江的雄伟与壮丽激发了无数文人士子的灵感,造就了诡谲奇幻的艺术想象力、天人合一的审美趣味和托物言志的比兴方式。无论是在诗词曲赋、书画乐舞中,还是在民俗仪式、园林景观、影视画面中,长江都以横亘千古、生生不息、气象万千的审美意象,彰显了艺术家对存在之命运的沉思,让长江文化闪烁着诗意的光辉。
诗意长江的孕育发展是自然长江不断被诗化、美化为人文长江的过程。长江的地形地貌、水系特征及其自然风景,与文人的审美趣味及其诗意想象是相契合的。长江古称
“
江
”“
大江
”
,不仅因为江面宽阔,江河浩渺,而且因为滚滚江水浩浩荡荡、气势雄伟、生生不息、气象万千。长江的自然风景激发了艺术家的诗情画意和千古忧思,使长江成为艺术家的审美对象和精神寄托。崇尚隐逸、超脱的文人士子们,借长江来感叹人生、冥思宇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
“
诗性的智慧
”
,
“
只凭一种完全肉体方面的想象力
”
来创造可能、未知的世界,并信以为真。这种感知和创造世界的方式是肉身化、比拟式的,它
“
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巨大的躯体,能感到情欲和恩爱
”
。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产生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让世界成为孕育生命、吟咏性情、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摘自周计武《论长江审美文化的诗意之境》,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观看风景或创作景观文本的人是主体,而自然风景则是客体。后者是前者目光捕捉的对象。中国古典画家和诗人从不会将风景仅仅看成
“
身外之
【语文】四川省名优校联盟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