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4
年中考
历史
模拟卷(
天津专用
)
0
2
(考试时间:
6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
Ⅰ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
Ⅱ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Ⅰ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
)
A
.神话传说
B
.考古发掘
C
.学者推断
D
.史书记载
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此时在思想领域,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孟子强调“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材料反映了(
)
A
.各派学术思想并无交集
B
.传统文化发展走向凋敝
C
.诸子百家关注社会现实
D
.以民为本成为主流思想
3
.下面一组文物(或文物模型)中,反映了农业耕作技术水平的有(
)
①司母戊鼎
②战国铁锄
③秦铜权
④汉代耧车(模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从事农耕,还有的学会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艺;内迁的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有的认为自己是黄帝、大禹的后代。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实现统一
B
.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C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D
.民族交融文化认同
5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下列历史事件在这两部历史著作中均没有记载,并且都无法查到的是(
)
A
.涿鹿之战
B
.楚汉之争
C
.八王之乱
D
.靖难之役
6
.下图时间轴中,③表示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朝作出的努力是( )
A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
.设置伊犁将军
C
.签订《尼布楚条约》
D
.设置驻藏大臣
8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
.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
.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9
.
1862
年洋务派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
1872
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
1875
年共派出四批
120
人。这些举措(
)
A
.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B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C
.触动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D
.推动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0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以上说法,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1
.“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发生的时间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
A
.民国
23
年
B
.民国
24
年
C
.民国
25
年
D
.民国
26
年
12
.
20
世纪
20
年代的最后几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谓是“多事之秋”。如图图示中的事件所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
D
.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13
.下边漫画发表于《红色中华》报,
1937
年
1
月出版,其寓意是(
)
A
.国共两党分歧彻底消除
B
.全面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
.号召团结御侮,联合抗日
D
.抗战即将进入胜利阶段
14
.“在
1952
年、
1953
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
1953
年暑期高校毕业生
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究生。
1953
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
43%
。”这是因为(
)
A
.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
.“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
.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天津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02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