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七中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17
分。
1
.
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
蒸熘
,
味同嚼
(
jiáo
)
蜡
矣。
B.
当它
戛
(
gá
)
然而止
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以至
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C.
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
濡养
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
挟
(
xié
)
持
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D.
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所以,实在不能
嗔
(
zhēn
)
怪
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
怪诞不经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山东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在教育领域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更好地推动文化“两创”落地做实,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B.
作为“双减”后的国内首档大语文公开课节目,《超级语文课》基于中小学语文经典课堂,打造一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C.
语文是所有知识建筑的基石,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来实现的。
D.
历史如江河一般奔腾向前,优秀的民俗与道德传统却是恒久不变的,并会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得到发扬和继承光大,最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面貌。
3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
筚路蓝缕
,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B.
张桂梅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上。她在普通的教学岗位上,
处心积虑
、执着追求。
C.
长征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起了一座
无与伦比
的巍巍丰碑。
D.
而要做到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践行“四力”要求无疑是我们主流媒体进行内容建设的根本指导和
不二法门
。
4
.
下列文学常识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范仲淹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B.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市)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惨”。
D.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5
.
对《水调歌头》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水调歌头
苏轼
ㅤㅤ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ㅤ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ㅤㅤ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A.
【甲】词写于熙宁九年,苏轼当时任密州太守,中秋之夜一边赏月一边饮酒,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B.
【甲】词全词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愿望。
C.
【乙】词想象丰富,巧妙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D.
【乙】词结尾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含蓄地表明了只有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收复中原地胜利。
6
.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威武豪迈气概。
B.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前一句写出了作者陆游凄凉的现实处境但又乐观豪放的气概,后一句又表达了他为国守边的壮志。
C.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的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的开阔景象,从而感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悲凉心情。
D.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
2023年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七中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