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
;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也就是说
:
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本单元对
“
金属元素
”
的系统研究
,
是在初中阶段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
“
金属与金属矿物
”
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
——
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
、
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
;
有条件的话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了解到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已经学过了
“镁带的燃烧”、“加热铜丝”、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酸雨对金属制品的腐蚀”、“实验室制取氢气”、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等。学生虽对金属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这些知识分散在教材中,而且以零散知识点的形式平铺直叙,学生的认知中缺乏方法论上的组织结构。学生重感性的认知轻理性的归纳总结、重现象的感知轻原理的认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联系生活、做实验、观察信息、思考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
两
课时:课时
1
金属与氧气
、
酸
的
反应
课
时
2
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时
2
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其他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2.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