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
学习按照空间顺序、方位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
了解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懂得中国人民为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
3. 缅怀先烈,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树立奋勇向前的信心。
1.
“
瞻仰
”“
上溯
”“
挑衅
”“
逾越
”“
天堑
”
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
2.
分析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
3.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是中考的易考点。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风格分为
平实
性和
生动
性两种。
(1)
准确
、
严密
(严谨)、
科学
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严谨科学。
(2)一般科普类说明文语言
生动形象
,
通俗易懂
,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说明文语言还有
简洁性
、
条理性
、
逻辑性
特点。
【微点拨】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年生,浙江省海淀县人。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1958年4月23日《
人民日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经全国广泛讨论,最后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学生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