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试题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部分,均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是我国原始社会出现的现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种植水稻②使用天然火③建造半地穴式房屋④人工取火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2.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周王室衰微
C
.
社会和平稳定
D
.
儒学居主导地位
3
.
公元前
344
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并颁布了
度量衡标准器(如
右
图)。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A
.
商汤灭夏
B
.
武王伐纣
C
.
管仲改革
D
.
商鞅变法
铜方量
4
.
下列可以从《史记》中查阅的史实有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鞅变法④赤壁之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5
.
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不相关的是
A
.
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B
.
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
C
.
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
.
北方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6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
北
”“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个部分。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A
.
天府之国
--
都江堰文化展
B
.
舟楫千里
--
大运河文化展
C
.
千秋功业
--
明长城文化展
D
.
交通大国
--
宋航海文化展
7
.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
.
夏商周时期
--
国
家的大分裂
B
.
秦汉时期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隋唐时期
--
繁荣与开放
D
.
明清时期
--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8
.
我国南北
方的自然
分界是淮河
-
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中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淮河以南考中进士的学子却占了
95.2%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
.
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B
.
政治中心的转移
C
.
宋金和议的达成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9
.
在印度尼西亚流传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玄奘西行
C
.
郑和七下西洋
D
.
鉴真东渡
10
.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下面两幅疆域示意图表示的朝代分别是
东海
长城一带
南海
陇西
西伯利亚
太平洋
葱岭
南海诸岛
A.
秦朝
汉朝
B.
汉朝
唐朝
C.
秦朝
清朝
D.
汉朝
元朝
11
.
石窟是一种以佛教特色为主的艺术景观。要想了解石窟艺术的起源,我们
应该
探究的古代文明是
A
.
古代埃及文明
B
.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
.
古代日本文明
D
.
古代印度文明
12
.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
说:“
现在人们对希腊这一黑暗时代(指古代希腊遭受蛮族入侵)的了解要比印度遭受蛮族入侵时期的了解详尽得多,这主要应归功于希腊人自己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里的
“
希腊人自己留下的宝贵遗产
”
主要是指
A
.
《荷马史诗》
B
.
《十二铜表法》
C
.
《汉谟拉比法典》
D
.
《掷铁饼者》
1
3
.
法国英雄史诗《伊兰之歌》,讲述了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的封君与封臣的冲突。封君供养土地和保护封臣,封臣向封君效忠,以死相保。他们之间是
A
.
金钱关系
B
.
契约关系
C
.
平等关系
D
.
买卖关系
1
4
.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
是
①当时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一些②城市属于国家,由国王委派官吏进行管理③城市一般坐
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受领主的剥削④城市居民通过斗争,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5
.
公元六七世纪,亚洲封建国家的确立,有的通过仿照别的国家进行改革,一跃成为封建国家。有的国家以宗教为旗帜,以统一为目标,在统一的过程中,封建国家形成了。其中通过“改革”方式确立封建国家的是
A
.
日本
B
.
印度
C
.
阿拉伯
D
.
中国
16
.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事实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B
.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山东威海市荣成市统考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