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三试卷 高三语文下

青海西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含参考答案)

含参考答案 2024年 青海省 西宁市 格式: DOCX   28页   下载:1   时间:2024-05-17   浏览:17680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1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青海西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含参考答案) 第1页
剩余27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202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西宁市高三年级复习检测(一)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技术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技术是人类造物精华的再现。技术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并非因为它是点石成金的 “ 现代魔法 ” ,而是因为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 “ 数字技术改变社会关系 ” 的表达倒置了因果,改变社会关系其实是因,技术创新才是果。越是对社会影响深刻的革命性技术,其中蕴含发明人改变社会的动机就越强。 为何 “ 反技术依赖 ” 现象会以这种因果倒置的样貌大行其道呢?这是因为在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公开讨论中,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每一项技术都是人创造的,反之则不然,并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技术的创生。因此,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面对技术特别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带来的冲击时必然会产生分化,进而出现数字技术驱动的社会新阶层重组,如日趋显现的 “ 数字移民 ”“ 数字原住民 ” 和 “ 数字难民 ” 等,这种新的阶层基础较之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在解读上述现象时显然更为恰当。 “ 数字移民 ” 是数字技术改造社会的亲历者,从固定电话、BB机、模拟机到数字机、功能机、智能机、智能手表,他们经历了数字技术在我国从无到有,再到逐渐支配生活的全过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刷新着生产工具、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体验,裹挟着中国社会从工业化向数字化迈进、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迁移的过程。正是 “ 数字移民”所在的这代人促成了我国过去三十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既是改变时代的推手,也是被时代改变的对象,故而面对 “ 技术改变社会 ” 的态度是五味杂陈的。他们既有 “ 技术颠覆 ” 乐见其成的进取,也有 “ 故土难离 ” 网络隐居的保守,还有 “ 反依赖、不反技术”的纠结,这就使其内部开始出现意见分歧和行为分化。 作为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建设生力军的 “ 数字原住民 ” ,他们受到自媒体时代社会生活的羁绊甚少,掌握和驾驭数字技术是其基本的生存法则。 “ 数字原住民 ” 的焦点不是技术该不该改变社会,而是如何改变社会,网络空间的任何新动向都被其迅速感知、理解并付诸改变社会的尝试,虽然这种试错是有社会代价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以技术改变社会的初衷。正如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所指出的,人类思维模式自文字发明以来的最大革命——由线性逻辑思维转向超链接式互联网思维——已不可逆转。在这种跳跃式思维模式驱动下,各类社会实践及其引发的社会现象势必呈现出多向度、不可预测的涌现性。而 “ 数字原住民 ” 内部的社会认同也势必呈现出碎片化、多向化趋势,其行为由此将在微观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宏观上表现为盖然性,网络隐居抑或网红博主皆是其中应有之相。 无论是 “ 数字移民 ” 依其社会经验评价社会变革,还是 “ 数字原住民 ” 因其互联网思维推进社会变革,都能够较为充分地参与到这场社会实践之中,具有相当程度的主动性;而那些在数字化历史转型中,因缺乏信息基础设施无法 “ 触网 ” 的群体,或是由于自身原因无法融入网络空间的群体,可能随着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的挤压而逐步沦为所谓的 “ 数字难民 ” ,即因无法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而导致在社会生活中日趋不便甚至陷入窘境的群体。这固然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用下,部分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下沉;但也折射出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在数字化进程中对新出现的弱势群体难以有效关照。 (摘编自李韬、李睿深《 “ 技术恐慌 ” 的社会心理与群体分化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技术依赖”是因为技术创新的发生,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B. 社会中某一部分人如果没有参与技术的创生,在面对技术冲击时,这一部分人可能不会被分化和重组。 C. “数字移民”亲历了我国数字技术改造社会的全过程,他们改变了时代,也被时代改变着。 D. 网红博主、“数字难民”等的出现,与“数字原住民”的社会认同呈现碎片化、多向化趋势有关,是互联网思维的必然产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厘清了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改变之间 关系,为下文展开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B. 第二段先采用因果论证,论证了“反技术依赖”现象存在的必然性,接着引出文章的重要话题。 C. 文章三到五段采用并列结构,分别对“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数字难民”等群体
青海省西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含参考答案解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