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三试卷 高三历史下

安徽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历史 .docx

安徽省 2024年 安庆市 格式: DOCX   19页   下载:0   时间:2024-04-02   浏览:35122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1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安徽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历史 .docx 第1页
剩余18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安庆市2024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如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 部分古国。根据下表可知,古皖地区( ) 徐国 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 舒 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 萧国 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 许国 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 胡国 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 A. 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B. 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C. 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 D. 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 2. 东汉光武帝奉行一条更为精巧、成熟的“经术”与“吏化”相结合的政治路线,其在意识形态上专崇“经术”,实际政务中又不弃“吏化”。这条政治路线( ) A. 解决了东汉初年的冗官问题 B. 凸显了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 C. 确立了儒学官方正统的地位 D. 导致了豪强地主垄断政治局面 3. 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 ) A. 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B. 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 C. 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 D. 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4. 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元代文献中,除汉文写本之外,还有西夏文、藏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以及婆罗迷字体书写梵语的文献,也多见其他文字与汉文合体的文献。材料表明( ) A. 河西走廊商品贸易的繁盛 B. 汉文成为各种文字的基础 C. 多民族政权并立依然存在 D. 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气象 5. 明初服饰朴素简洁:嘉靖年间,庶民服饰由简入奢,僭礼越制现象屡见不鲜;而崇祯时期,服饰重归平淡素净,冷色服饰成为主流。明代服饰的变化( ) A. 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B. 深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C. 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D. 彰显大一统王朝文化自信 6. 晚清以来,国人对于举借外债的看法不一。有人把借债与亡国等同起来,一次次掀起拒债高潮,企图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也有人将外债当作一种外交手段,希望通过引进外债使列强在华势力达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安定。由此可见,当时( ) A. 列强控制着中国社会舆论走向 B. 民族利益影响国人价值取向 C. 政府与民众始终保持一致意见 D.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7. 1926年召开的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会上北洋外交家主张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虽然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衷,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这表明( ) A. 近代主权意识萌发 B. 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 C. 外交自主权的实现 D. 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 8. “苏维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它转变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并推动共产国际重新定义了“苏维埃”的内涵。这表明( ) A. 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支部 B. 中国革命与国际共运双向互动 C. 革命形势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 D. 工农民主专政成中国革命归宿 9. 如图为民国三十五年画家郭钧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一幅政治漫画(注:秤的两边为日军与美军)。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 蝇营狗苟,沆瀣一气 B. 蚕食鲸吞,瓜分豆剖 C. 磨刀霍霍,包藏祸心 D. 狼前虎后,接踵而来 10. 西方学者分析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化过程时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 农村偏向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安排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采用“下放”政策,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上,具有强烈的“反城市,亲农村”的意识,即有“农村偏向”。 城市偏向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施 一系列具体政策,如限制城市人口、实行粮油供给制等,来保证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顺利进行,并非是“反城市情结”的,而是更具有城市偏向的。 A. 忽视了国情对城市化战略的影响 B. 丰富了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理论 C. 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和经济敌意 D. 把握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 11. 罗马帝国积极逐利、广泛扩张,征服了欧洲众多民族地区;盘剥底层奴隶的同时,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众多行省,借助持续收取大量赋税和劳役而获得巨额利益,但对各行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这导致了( ) A. 不同族群之间 融合 B. 各行省政治认同的弱化 C. 奴隶制经济持久繁荣 D. 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12. 中古前期,封臣率骑士作战的时间一般以40天为限。按封建法,如果服役期满,封臣就可以率军撤离战场。如果战争没有结束,而封臣因已服役期满要撤离战场,就必然导致战争失败。于是在12、13世纪,西欧诸国先后
安徽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历史 .docx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