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课
昆明的雨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梳理文章的抒情线索,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 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及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抒情性散文
概念及特点
抒情性散文,是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其思想感情的散文。
特点:
①
一般通过描写寄寓感情的人、景、物、生活片段等,将作者的情感
具象
化。
②
虽记叙与描绘具体事情,但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以
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为主。
③
与其他类型散文相比,蕴含的感情
更浓烈
,想象
更丰富
,语言
更富有文采
,极具诗意。
【微点拨】
抒情性散文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
“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
受戒
》、《
晚饭花集
》、《
逝水
》、《
晚翠文谈
》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改动。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然流畅,优美、淡远。
3、文题解读
“
昆明的雨
”
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
文章的写作对象
。
4、主旨点睛
作者通过回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及雨天小酌的情形,表现了昆明的雨季
明亮
、
丰满
、
使人动情
的特点,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
喜爱与怀念
之情。
【即学即练
1
】
本课是一篇
抒情性
散文,通过回忆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或物,表达了作者
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
知识
点03
内容安排和写作手法
1
、
第7段是从哪些方面写昆明的菌子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种类多。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
第17课 昆明的雨(学生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