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考模拟 语文试卷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

含参考答案 2025年 格式: DOCX   16页   下载:2   时间:2025-06-26   浏览:29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 第1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 第2页
剩余14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江西省南昌市 2025 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 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感依附于它独一无二的存在特性,当这种特性被消除时,距离感也会随之消失。二十世纪以前, “ 光晕 ” 作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既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的 “ 远方之物 ” ,又是现象世界呈现在眼前的 “ 近处之物 ” 。本雅明认为,具有 “ 光晕 ” 的艺术作品都是伟大的。一方面,其唯一性与神秘性的双重内涵产生了巨大的价值,艺术作品不过是少数人才可能拥有的特殊品,普通群众有限的经济条件无法拥有这个巨大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它是 “ 唯一的显现 ” ,而成为拥有者的 “ 近处之物 ” ;另一方面,它的不可企及使世人产生崇拜心理,这种具有 “ 崇拜价值 ” 的伟大艺术作品,市民无法拥有甚至连观赏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便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企及的 “ 远方之物 ” 。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人们依托飞快发展的科学技术,将传统艺术作品大量复制并迅速传播,这满足了普通大众近距离接触复制品的愿望, 人们不用去北京博物院就可以观赏《千里江山图》,不用去法国卢浮宫就可以观赏《蒙娜丽莎》 ,这打破了传统艺术品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原作独有的 “ 时空存在 ” 不复存在了,而艺术品的光晕也就荡然无存。 (摘编自冯能锋《本雅明对 “ 光晕 ” 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传统艺术品由于本真性、稀缺性、在场性以及独特的艺术技巧、美学造诣、历史背景等,从创作完成那刻起,天生具备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距离感,从而使人对其产生膜拜感,本雅明将其视作艺术作品的 “ 光晕 ” ( aura )。然而对稀有艺术品的占有欲,使越来越多人企图通过占有这个艺术对象的复制品、酷似物来 “ 拥有 ” 原作,实现其对美学价值的占有。于是,随着批量生产的技术复制,艺术作品的 “ 光晕 ” 凋零了。在当下这个以娱乐工业体系为生产依托、消遣性文化消费为主导的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交互性、虚拟性等属性,已超越本雅明时代的预判,光晕理论的适用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的生成条件有四个。第一,原真性。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创制是一个从模仿到拟真,从重现现实到虚拟再造的过程。对于以信息流为载体的音乐、网络图片等数字文化产品,讨论本真性似乎不再有意义,在媒介传输中随处可得原初文件(无损音乐、原始像素图片、影片视频),网络链接所直指的元代码,使得无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