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三试卷 高三语文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五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2025年 山东省 格式: DOCX   20页   下载:0   时间:2025-05-06   浏览:7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五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第1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五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第2页
剩余18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202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士不遇 ” 是中国古代士人群体面对的普遍精神困境,也是文学史的经典命题之一。先秦时期,有关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已徐徐展开,这一议题逐步沉淀和巩固下来。一般而言, “ 不遇 ” 涵涉两重意思,一是时之不遇,即囿于时代与历史的客观原因,文人士子缺乏施展才华的政治文化环境;二是身之不遇,如个人命途多舛、才高运蹇,而因此未能实现理想和抱负。 “ 文章憎命达 ” ,面对仕途的失意,文人士子往往以诗歌排懑遣怀,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与情操志趣及对理想世界和世俗价值的思考,而于这一题材的吟咏和书写,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尤为关切。 在消解 “ 不遇 ” 之问题时,古代文人受到了屈原和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出现了 “ 屈陶 ” 的并提称咏。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较为常见的品评方式。在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的是苏轼: “ 渊明作《闲情赋》,正所谓 ‘ 《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 苏轼为陶渊明确立了 “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的诗歌美学价值,认为其人格禀赋和艺术成就可与屈原比肩。他的这一主张不仅让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取得了新的标高,同时也推动了 “ 屈陶 ” 并称走向文学熟套。宋元时期,屈陶并称浸染理学之气,一时振声。 在风雨板荡的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的 “ 不遇 ” 困境尤为深莽,故而往往托意于屈陶的批评和写作,以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由宋入元的吴澄以屈原、张良、诸葛亮、陶渊明为四君子,认为四者的忠君之心是如一的,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屈陶忧国忠愤的精神;虞集承袭了此种思想。屈陶的忠君内核在南宋时期成为坚劲的夯筑。 屈原见逐而沉江明志,陶渊明挂冠而不仕新朝,无论是以死殉节,还是归隐南山,二者忠义守节的民族意气皆足盖千古。通过对于屈陶的追奉、反思和摹效,遗民诗人在 “ 时之不遇 ” 和 “ 身之不遇 ” 之外,最终探索出了一条 “ 不遇之遇 ” 的诗性理路,将政治仕途 “ 不遇 ” 的落寞最终消解为泉林诗居的隐逸志趣以及达于后世的身名观念,成为中国文学诗性叙事的一种重要范式。 (选自邹佳茹《 “ 不遇 ” 之遇:屈陶并称与遗民诗人的立命之道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五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