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
2025
届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其内涵有三点:一是主体之虚灵,二是自我之明觉,三是真诚恻怛之情怀。这种良知灵明不仅是身之主,也是天地万物之主。阳明心学是典型的主体性哲学。
“
真诚恻怛
”
其实就是心学所谓的天地生生之仁在人心中的情感体现,它是一种万物一体精神的体现,是对同类的充满情感的真诚关注。至于良知的特征则主要有自然而具的先天性和当下的现成性两点。把这两点合起来,良知就有了道德直觉的色彩,甚至具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味道。
建立心学体系并不是阳明提出良知虚灵的最终目的,他的心性论是和存在论紧密相连的。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阳明的心体或良知虚灵的主张,就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而他之所以要追求此种人生境界,是为了解决士人(也包括他本人)两个互为关联的存在问题,即如何在艰难境遇中保持自我的独立与超然,并担负起救世济民的儒者责任。前者解决的是个体自我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社会群体问题,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前者,后者也就无法得以实现。因而必须把这二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命题。从个体人格类型上看,他属于具有进取精神的豪杰之士,他曾说:
“
昔之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其心邪!
”
这不顾毁誉的
“
君子
”
不妨视为阳明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但如何能够达到举世非之、千百世非之而不顾呢?阳明认为这就需要致其良知,达到无善无恶的虚灵状态,要达到虚灵状态就需要克服来自外部环境和个体自我的双面纠缠。外部环境常常是个体所无法改变也无法抗拒的,那么要使心境虚灵便只好从个体入手。阳明认为这包括下列内容,首先是忘掉个人得失荣辱的私欲,下一番省察克治的功夫。除忘怀荣辱得失外,更重要的是忘怀生死,如果达到了忘怀得失荣辱甚至生死的地步,那就是致得了良知,就是求得了圣学的实用,这统称为
“
忘我
”
,而圣人之学正是以无我为本,无我即心之本体,也就是良知的本体。这些道理谈起来当然不难,在阳明之前的庄子和禅宗已经进行过反复的解说,但真正达到超越境界者其实并不多见,尤其是身处官场的士人就更不容易做到。
就这种境界而言,其实和庄子的内在超越、禅宗的自我解脱非常相似。尽管阳明一再申述,他的超越境界并非仅为一己之受用,
【语文】山东省枣庄市2025届高三二模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