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齐鲁名校教研体
2024
-
2025
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
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
70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
面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机遇,要不断追求探索,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第一,建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城乡文化遗产的数量巨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是当下遗产保护体系构建亟须突破的一个难点,不仅涉及活态遗产的前沿理论和操作方法,需要众多学科的参与,还要不断调和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传承情况复杂。相较于考古遗产、石窟寺遗产等其他领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尚不成熟,有着强烈的方法理论建构诉求。
第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在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背景下,需要从宏观层面确立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方向。建议在国家、省级层面分别建立跨地域的重大文化遗产地、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的研究和保护体系,包括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古蜀道、长征、长江、黄河、边疆、河西走廊等。从早期文明起源、民族交流与融合、文明交流互鉴等层面提炼系列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其价值要素同样涵盖历史地理环境等在内的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建构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是指从文化遗产未来发挥的社会功能角度,在理论层面建构遗产功能类型框架,建立分级分类保护与管理体系。文化遗产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要服务于当代生活,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不同于以往以保护为目的的文物类型划分,其核心是要回答
“
不同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分别发挥什么功能
”
的问题,重在解决遗产活化利用的难题,正确发挥遗产的社会教育、文化认同、经济收益、生活宜居等功能,重点服务于当代人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摘编自杜晓帆《科学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材料二:
新征程上全方位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等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让人们通过文化
【语文】山东齐鲁名校教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