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考模拟 语文试卷

【语文】辽宁省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

含参考答案 2025年 格式: DOCX   18页   下载:1   时间:2025-05-28   浏览:9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语文】辽宁省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 第1页
【语文】辽宁省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 第2页
剩余16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辽宁省普通高中 2025 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早期社会文化的形成、发展更为古代文学经典种下了基因。而结合 “ 作者 ”“ 文(学) ” 等观念的发生与演变,也反映出文学经典的形成路径及正典、美典等的初始区分。 首先是 “ 作者 ” 。根据早期文献的传承与诠释,孔子之前,是尧、舜等凝成的 “ 圣王 ” 之统,如《文心雕龙·原道》云: “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 这指的是从伏羲开始,中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的圣人、贤臣,他们前 “ 创 ” 后 “ 述 ” ,其实都是 “ 作者 ” 。孔子继承往圣,开创儒学,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之统。 “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 ,圣人诠释天地之道,则 “ 道 ” 为 “ 作者 ” ,圣人为 “ 述者 ” ;后人诠释圣人之意,则圣人为 “ 作者 ” ,诠释者为 “ 述者 ” 。所以,在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里,如孔颖达所云: “ 凡言‘作’者,皆本其事之所由。 ” 凡有所作皆有特定的背景与目的,强调作者的主体创造性及有为而发的创作初衷与效果。 其次是 “ 文 ” 。在自然方面,日月星辰是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地之文。在社会方面,文指人所创造的文化产物,先秦时指政教典章等礼乐制度。章太炎指出,《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赞尧 “ 焕乎其有文章 ” 云: “ 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 ” 因此最广义的文当指由一切自然或人造之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色。而范围再收窄,文则指文字及一切文字作品。章太炎《文学总略》云: “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 所谓具有 “ 法式 ” 的文学,除先秦礼乐的文字凝结——六经及汉代的子、史著述等以外,汉魏以后则进一步分化出缘情写物的诗赋及以辞采文华见长的赞、论、序、述等文体,由此也形成了诗文主流文体及诗文传统。 以上 “ 作者 ” 与 “ 文 ” 的源流变化其实是同步、重叠的。两者既历时而演变,又共时而并存,辞人作者的最终产生,并不意味着儒经传统与子史传统影响的退场,诗赋、篇翰等狭义文章的分出,也不意味着其他广义的文章著述的淡出。而无论是从历时演变还是共时并存来说,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都居于最高的价值序列,它与子史传统都可谓诗文传统之所从出,也因此而将自身的基因在后世
【语文】辽宁省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