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4
年中考
历史
模拟卷(
四川成都
专用)
0
2
(考试时间:
9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
Ⅰ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
Ⅱ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Ⅰ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
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2024
年元旦,新年贺词中提到:
“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
……
殷墟甲骨的传承
……
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
材料中提到
“
殷墟甲骨
”
出现在(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2
.吕不韦《吕氏春秋
·
重己》载:
“
使五尺竖子引其椿(牛鼻子),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
”
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铁器的使用
B
.实行分封制
C
.牛耕的使用
D
.诸侯争霸
3
.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可知,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
.分封制
B
.推恩令
C
.铸造五铢钱
D
.盐铁专卖
4
.《晋书
·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
“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A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
.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5
.
“
运河之上,贩运物品的商船,穿梭往来,一派繁荣
景象。运河所经之州,如汴州等,都成为繁盛一时的都会,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在运河沿岸一些新兴城市中产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汇兑的新方
式。
”
这些现象反映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
.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B
.推动了隋朝的对外贸易
C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
6
.
“
王安石变法
”
这个约定俗成的历史专用名词出自明代的《宋史纪事本末》,长期为史学界所沿用。但近年来,用
“
熙丰变法
”
取代
“
王安石变法
”
的表述已被宋史学界广泛接受。由此可知(
)
A
.后期研究比前期的更科学
B
.历史研究受时代变迁的
影响
C
.约定俗成的历史缺乏价值
D
.王安石的历史地位一落千丈
7
.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列诗词中,反映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A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杀尽倭奴觅个封侯
8
.
2022
年
6
月
14
日上午在郑成功故里福建泉州南安市举行了
“
弘扬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
”
为主题的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
360
周年大会。下列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B
.
1662
年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C
.收复台湾是人民的共同希望
D
.郑成功被台湾同胞称为
“
开台圣王
”
9
.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因其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底层人物形态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材料反映了明清小说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是(
)
A
.百姓学识逐渐提高
B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
.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
.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10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每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把增设通商口岸作为
“
必备条款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中国先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多达
16
个。这反映了列强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是(
)
A
.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B
.在中国开
设工厂
C
.建立军事基地,侵略亚洲他国
D
.打开中国市场
11
.安庆起义失败,秋瑾被捕后写下
“
秋风秋雨愁煞人
”
的绝命诗,从容就义;黄花岗起义前,林觉民写下
“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的绝笔书,起义失败后慷慨赴死。这反映了(
)
A
.革命志士以身殉真理
B
.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
C
.革命形势燎原全国
D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2
.这次军事行动,部队从东南的群山之间到达西北的黄土高原,走了一个大写的
“L”
,
“
向沿途的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
。这次军事行动(
)
A
.标志着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
.使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
C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于
1985
年,是中国第一座抗战类纪念馆。从纪念馆的
1
号门进入,墙面侧看好似一把断裂的军刀,但当我们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纪念馆时,它是一艘和平之舟。这一设计所传达的理念是(
)
A
.淡忘回忆,安于
四川成都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四川成都专用)02.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