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测
(
一
)
语文学科试卷
语文试卷分为第I卷
(
选择题
)
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
(
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
(
)
的古代文献典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古籍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仅以北京大学为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探望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了解《儒藏》编纂进展情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文学科的多位学者亲切交流,与曾翻译《论语》《孙子兵法》等古籍的美籍汉学大师安乐哲教授交谈,希望他更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不仅为北京大学做好古籍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相关高校共同做好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_
______
。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少数人文学者
(
)
的职业,更是一项事关
(
)
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进入新时代,研究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古籍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卷帙浩繁
韦编三绝
因袭
B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赓续
C.车载斗量
韦编三绝
赓续
D.车载斗量
皓首穷经
因袭
2.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校是涵养精神文化的殿堂和知识传承创新的家园,更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B.高校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涵养精神文化的殿堂和知识传承创新的家园
C.高校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D.高校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历代奏议类文本的典范。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汉书》《新五代史》是纪传体史书;《诗》是经书,《左传》是古代解释《春秋》的著作。
C.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黄昏”“人定”对应现代时间分别为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
D.《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老舍的《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
二、
(
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是指怎样的文学风貌呢?
首先,它是指建安时代的诗文
(
主要是诗
)
内容充实、感情丰沛的特点。风是指文章的生气,能够感染人的精神活力。但这种生气和活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作者情志活动的表现。内容空泛、感情贫乏的作品,显然不可能有多少生气和感人的力量。建安时代的作家,由于摆脱了儒学的束缚,原本就很注意作品的抒情性。他们又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更是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因而他们的创作容易显得有风骨。
其次,它是指建安诗文所突出具有的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刘勰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也就是说,有风骨必然造成明朗刚健的艺术特征。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民歌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也讲究辞采,但仍然保持了乐府民歌质朴爽直的本色,不像后来的文人诗那样过分追求纤密富丽的藻饰。这样,其明朗刚健的风格也就十分突出。
其三,它是指建安诗文风骨与藻饰恰当的结合。南朝的文学家认为,光有风骨没有藻饰也不是完美的境界。刘勰说,有藻饰而无风骨的作品犹如野雉,羽色美丽而无力飞扬
(
即品格不高
)
;有风骨而无藻饰的作品犹如鹰隼,虽能高飞而不够美丽。最好是藻饰与风骨结合,这才是文章中的凤凰。钟嵘也说,文章应“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而建安作家的诗文
(
尤其是曹植
)
既有一定程度的华美,又不至伤害风骨。因而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实际不止肯定了它有风骨的一面,也肯定了它风骨与藻饰相结合的一面。所以钟嵘对曹植的评价特别高,说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自古以来最杰出的一家。
(
节选自骆玉明《“建安风骨”是指怎样的文学风貌?》
)
材料二:曹植
(
192-232
)
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自幼以才思敏捷为曹操所宠爱,几乎立为太子。因而曹丕称帝后,他就一直受到猜忌与压迫,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以曹操的死为界,曹植的生活与创作可以划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中,《送应氏》之一描绘洛阳荒芜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乱时事的感慨。《白马篇》《鰕觛篇》则以高昂豪迈的词句,抒发自己“捐躯赴国难”的志向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的诗歌中,《七哀》《美女篇》借女
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 (含参考答案)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