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南京中考化学模拟卷
03
(考试时间:
60
分钟
试卷满分:
80
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Ⅰ
卷(选择题)和第
Ⅱ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
Ⅰ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
Ⅱ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14 Na-23 Zn-65 Cu-64
第
Ⅰ
卷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
.《本草纲目》记载
“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
。
”
,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下列豆腐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浸泡豆子
B
.磨制豆浆
C
.蒸煮豆浆
D
.压制成型
2
.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
.混合物:医用酒精、石灰石
B
.复合肥:硝酸钾、碳酸氢铵
C
.空气污染物:
NO
2
、
CO
2
D
.供能物质:蛋白质、维生素
3
.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观点和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双氧水是纯净物
——
只含有过氧化氢分子
B
.将石油加热炼制得到汽油属于化学变化
——
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
.水与冰的化学性质相同
——
分子构成相同
D
.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
——
水分子体积变大
4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加热
B.
验满
C.
过滤
D.
稀释
5
.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氧气可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C
.镁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可用于制作烟花
D
.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6
.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
.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溶液变红
C
.黄铜片与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有划痕
D
.硝酸铵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7
.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和
C
60
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用紫色的石蕊溶液鉴别
C
.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都会危及人的生命,因为它们都有毒
D
.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置换出铜
8
.
下列措施中,不能防止钢铁生锈的是
A.
在钢铁表面涂油
B.
存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C.
在钢铁表面刷漆
D.
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铬
9
.
20℃
时,向盛有
100g
水的烧杯中加入
60 g ZnSO
4
进行实验(忽略水的蒸发)。依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和
ZnSO
4
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20℃
时,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
160g
B
.升温到
40℃
时,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
.从
60℃
升温到
80℃
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
.
100℃
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7.5%
10
.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
[
如丙氨酸(
C
3
H
7
NO
2
)等
]
构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丙氨酸由
13
个原子构成
B
.丙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C
.蛋白质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
.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之一
11
.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工业上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是氨的催化氧化,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
.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
12
.某兴趣小组取三份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再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滴加不同浓度的盐酸,得到溶液的
pH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
a
、
b
、
c
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
.在
a
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图中
A
点所示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只有
NaOH
C
.在
a
、
b
、
c
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红色最先褪去的是
c
D
.在
a
、
b
、
c
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
20min
时溶液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3
.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探究燃烧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探究铁生锈与水有关
14
.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A
.除去
N
2
中混有的少量
O
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除去
NaNO
3
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Na
2
SO
4
:加入适量的
BaCl
2
固体,过滤
D
.除去铁粉中的少量
Fe
2
O
3
固体:通入足量的
CO
气体并加热
15
.取
24.8g
过氧化银(
Ag
2
O
2
)在真空条件下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产生
3.2gO
2
,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各点对应固体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X→Y
过程中,固体中银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2024年南京中考化学模拟卷03(含参考答案解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