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节气就实质而言是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
360
度,以春分点为
0
点,分为
24
个等分点,每
2
个等分点相隔
15
度,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立完善起来的。我国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秦朝《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所记载的节气已增加为
8
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还有一些有关惊蛰、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的萌芽的记载。到了汉朝《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与今天的完全一样。
《太初历》和《授时历》历法是确定年、月、日等计时单位的长度,并使之依一定的关系组合,供计量较长时间间隔之用的计时系统。
《太初历》(又称三统历)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是西汉时期由邓平、落下阂制订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
年),由于原来实行的颛顼历越来越不符合实际天象,汉武帝从各地召集通晓历法、算术和仪器制造等方面的专家
20
多人,议造新历。《太初历》规定一年为
365.250164
日,一月为
29.53086
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间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得十分合理;它重新测定了二十八宿的距离;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交食周期的概念和数值;测定了比以前准确得多的五星会合周期值,并且制定了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里的动态表,建立了一套定量预报任一时日五星位置的方法。《太初历》的制订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
189
年。
公元
1280
年,元代王恂(
1235-1281
年)、郭守敬(
1231-1316
年)等制订《授时历》,废除古代历法,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已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郭守敬等人通过
3
年多的
200
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
365.2425
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列高里历早了
300
年。《授时历》于
1281
年颁布,施行了
3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