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阶段性质量检测
地理试卷
(
2025.3
)
命题人:李光明
审题人:王大芹
试卷说明:本场考试时间
75
分钟,总分
100
分。
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的房屋称
“
托夏拉
”
,一般建在避风雪的河谷或山谷中,在林区一般用木头构筑而成,其它地方多用土坯或石块砌筑(见图)。在
“
托夏拉
”
四周,还有用石块或土坯垒的矮墙,或者用树枝条编成的篱笆,用以圈放牲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易于拆装的毡房不同,
“
托夏拉
”
是固定建筑,主要是因为冬季(
)
A.
牧场建材丰富
B.
游牧范围缩小
C.
牧场地基坚固
D.
劳动力充足
2.
圈放牲畜的矮墙以石块、土坯、树枝条为原料,主要是为了(
)
A.
增加强度
B.
防风抗寒
C.
节约成本
D.
防火防潮
【答案】
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冬季气温低,为躲避严寒牧民在避风雪的河谷或山谷过冬,此时草场也多被积雪覆盖,放牧的场地有限,不再需要反复拆装房屋搬迁,而固定的建筑具有更好的保温功能,符合牧民们过冬的需要,B正确;“托夏拉”以木头、土坯、石块为建材,夏季牧场也有这些材料,A错误;地基和劳动力不是影响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以石块、土坯、树枝条为原料建设矮墙,共性是就地取材,节约成本,C正确;用树枝条编成的篱笆,强度一般,也不能防火,AD错误;矮墙的防风抗寒效果有限,B错误。故选C。
【点睛】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从事农业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的是可以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称为“宇”。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毡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做成圆栅和顶,先构成毡房的骨架,然后在木栅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
局部强降雨后,太阳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投射在雨幕上可能形成彩虹。下图示意彩虹最高视点与太阳高度角(
h
)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暑假某日,小明同学在武夷山旅游,雨后邂逅一轮美丽的彩虹。此时的时间和他的朝向最可能是(
)
A.
07:30—08:30
,面向太阳
B.
10:30—11:30
,背向太阳
C.
14:30—15:30
,面向太阳
D.
16:30—17:30
,背向太阳
4.
从冬季到夏季,我国北方的彩虹可见概率的增幅较南方更大,主要是因为夏季北方较南方(
)
A.
白昼更长
B.
降水更多
C.
大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4-2025年高三下学期3月份质量检测地理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