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县教学研究室
2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
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试题卷
、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4.
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
世纪
90
代,吴冠中先生
“
笔墨等于零
”
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当时,张仃先生发表《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与吴冠中的文章形成争鸣之势。两位艺术界的大亨竞相叫板,论辩一时变得白热化,并且成为当年中国画坛论争的最大焦点。这场关于中国画的
“
笔墨官司
”
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但这场论争在AI和
5
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创作,而有些创作者则坚持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
对中国画基本问题的探讨,实际上从
20
世纪初就开始了,到了
50
年代,关于新国画运动及中国画教学方法也有论辩。每一次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被带入,都会引起有关中国画的论争。回到
90
年代那场
“
笔墨官司
”
,其实吴冠中当年
“
笔墨等于零
”
的感慨是针对
“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
而言,并不是对中国画笔墨的完全否定。吴冠中本身精通水墨,笔墨的点线面被他在江南水乡等画面上发挥到了极致,他将笔墨线条运用到了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气韵。
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
(韩拙《山水纯全集》),
“
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
”
(笪重光《画筌》),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
“
综合艺术
”
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中国画本身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式的笔墨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
“
根
”
性,是不可改变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在当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影响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无意以中国画改造别国的画种,其他的画种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画的特质和本性,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不应改变对方最根本的特质。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画代替不了西画,西画也代替不了中国画。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及语言形式,已经融入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在创作观念上我们是开放包容的,但在核心的理念中,我们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自信,这种传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现代精神。
(摘编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笔墨官司”是指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画坛分别以吴冠中和张仃为代表的关于中国画“笔墨”价值的争论。
B.
吴冠中精通水墨并在作画时将笔墨的点线面发挥到极致,但他反对脱离具体画面孤立地追求笔墨技巧。
C.
中国画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今已形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为世界艺术创作提供了经验。
D.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需坚守不移;脱离笔墨的创作,就不是中国画了,也会让我们失掉文化自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的( )
A.
文章第一段用一场“笔墨官司”引出话题,并提出“笔墨仍是中国画
灵魂”的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二段以吴冠中本人的创作特点为依据,指出“笔墨等于零”这个观点存在的不足。
C.
文章第三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D.
文章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由特殊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含参考答案解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