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页,共 8页
东营市第一中学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模考 (2023.4. 22 )
高三 语文 试题
(命题人: 雷磊 审题人: 王丽欣 李圣娜 )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 5小题,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题。
材料一:
“ 春秋笔法 ” 看似一个语词 , 却连接着经学 、 史学 、 文学 、 修辞学 、 新闻学等多个
学科 , 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 , 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 春秋笔法 ” 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
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
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 , 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 。 回归传统 , 以
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
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 春秋笔法 ” 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
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
当前中国文论 “ 失语症 ” 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 , 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 , 这
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
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 “ 春秋笔法 ” 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
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 “ 春秋笔法 ” 的研究方法 , 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 、 阐释学
和叙事学等方法 。 打通经学 、 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 , 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 要对 “ 春
秋笔法 ” 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 “ 春秋笔法 ” 还原到它产生的
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 “ 春秋笔法 ” 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
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 “ 春秋笔法 ” 包含着 “ 写什么 ”“ 不写什
么 ”“ 怎么写 ”“ 写的目的是什么 ” 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
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 “ 春秋笔法 ” 所蕴含的 “ 微言大义 ” 是史家、作家之
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
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 春秋笔法 ” 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
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 春秋笔法 ” 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 ,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材料二: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 。 史传之叙事 ,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 “ 春秋笔法 ” 。 “ 春秋
笔法 ” 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
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
民间 “ 说话 ” 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
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
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 “ 说话 ” ,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
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
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 , 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 。 从历史纵向
第 2页,共 8页
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
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
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 》 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 。 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 , 在
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
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
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
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
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
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红楼梦 》 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 , 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 , 全知就是
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
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
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
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 —— 作者。
《春秋 》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
山东东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扫描版无参考答案)试卷扫描版pdf文档在线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