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3月大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散点透视则很难找到画家所处的定点位置。整个画面似乎有很多的视角,而每个视角又都在局部构成透视关系。这种理解,有点像我们在爬山,走一段,拍张照,再走一段,拍一张,然后再拼贴起来。画面中画家的视角是不断移动的,因而产生了多个消失点,这种方式被叫作“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由于采用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中国古代艺术家才得以创作出数十米甚至百米以上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是“散点透视”用得最多的构图,如果是采用西画中的“焦点透视法”可能就无法达到这种集"高远、平远、深远"和谐统一"咫尺千里"的"宏大、辽阔、无边"的艺术境界。
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高远、深远和平远,即"三远"法。早在中国的北宋时期,绘画理论家郭熙便率先提出了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则——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他提出:
“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它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王蒙所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展开,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元代的倪云林也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
(摘编自《中国画的透视与美学关系》)
材料二:
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凡艾克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从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意大利的建筑家勃鲁纳莱西在十五世纪的初年已经深通透视法。阿卜柏蒂在他1436年出版的《画论》里第一次把透视的理论发挥出来。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
”
。他说:
“
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
”
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他主张“以大观小
”
,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又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地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要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
“
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并且他以为那种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
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正如邹一桂所说:“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而中国“三远”之法,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郭熙又说:“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
眺望
也。”他对于高远、深远、平远,用俯仰往还的视线,抚摩之,眷恋之,一视同仁,处处流连。这与西洋透视法从一固定角度把握"一远"大相径庭,而正是宗炳所说的"身所盘
吉林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含参考答案)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