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第一
学期八
年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检测
本试卷共两大题,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8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題卡上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同时填写考生号,再用
2B
铅笔把考生号对应的标号涂黑。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
的答案。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期,中国白银外流、银
贵钱贱
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但未能收效。这是因为
(
)
A
.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
B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
C
.中国劳工外出数量增加
D
.《南京条约》巨额赔款
2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掠夺大量茶、丝等农产品,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与商品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表明鸦片战争(
)
A
.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
.推动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
.加速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D
.开启了中国寻求出路的探索历程
3
.
“
这把火胜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
……
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
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
与这则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鸦片战争
B
.
甲年中日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
“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
”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天演论》
D
.《资政新篇》
5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所提出的主张都没有实现,关键原因是
A
.它们都是保守落后的思想主张
B
.太平天国政权一直在迎战强敌
C
.爆发了天京事变
D
.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6
.洋务运动时期,福州船政学堂驾驶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除了英语、算学以外,有
“
几何、代数、平面三角、球面三角、航海家天文学、航海理论、地理
”
。由此可知,福州船政学堂(
)
A
.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
B
.重视对西方科技的学习
C
.培养了一批造船人才
D
.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7
.蒋廷
黻
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
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
……
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立制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
”
材料旨在表明洋务派(
)
A
.注重进行近代国
防建设
B
.兴办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C
.注重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
.兴办军事工业以推动民用企业
8
.《马关条约》规定:
“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
此后中英、中法之间也出现了此类规定。这体现了(
)
A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主权国家正常经济来往
C
.清政府与列强的共同利益诉求
D
.殖民侵略下的资本输出
9
.在清政府被迫签订某一不平等条约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
“
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
“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
……
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
下列哪一项是对材料中
“
不平等条约
”
的历史评论
A
.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
B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0
.《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
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
B
.大众传媒影响战争最后结果
C
.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
D
.清王朝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
11
.报刊在近代社会发展和传播新思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下图所示报刊发出的时代呼声是(
)
A
.学习技术,强兵富国
B
.民主科学,共产主义
C
.推翻专制,民主共和
D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12
.
1898
年,严复翻译
赫胥
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
“
物竞天择
”
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
.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
.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
.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
.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13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
“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广东潮州市湘桥区韩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学科核心素养检测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