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2025
届高考适应性训练(二模)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现代世界的社会结构中,每个具体的个人都是潜在的劳动力提供者,是潜在的商品消费者,这种双重身份也使得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个体。在这种逻辑下,个人的独特性不仅被承认,还被刻意培养和强调,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被视为大众生产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塑造法则。
当我们转向讨论人工智能时,采用了一种抽象化和一般化的表达方式,这反映了技术作为生产资料在当前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它在人们的想象里是去人格化和工具化的,是一种生产资料。既然
AI
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中主要被视为一种生产资料,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于是,就对
AI
进行去人格化和工具化描述。当我们说
“
AI
正在改变金融业
”
时,我们并不会去想象某个具体的
AI
系统,而是将
AI
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技术力量。
每个
AI
系统都是特定算法、训练数据和设计理念的产物,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
AI
的
“
个性
”
。这种个性不仅是技术差异的体现,更是不同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权力结构在技术领域的具象化,开发者的数据库、伦理对齐方式等对其都有很大影响。想象一下,你正在使用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
AI
语言助手。当你问它们
“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
时,由于底层数据库的差异,你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通过训练数据和算法设计,最终塑造了
AI
的
“
个性
”
。
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
AI
的
“
个性
”
甚至会影响它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一个专门为教育目的设计的
AI
可能会使用更简单、更有耐心的语言,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相比之下,一个面向专业人士的
AI
可能会使用更多技术术语,它的回答可能简洁而直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顾问。
AI
的
“
个性
”
还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演变。你刚刚打开与它交互时,和它与你交互一段时间之后,它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有差异。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具有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的技术,挑战了人类在智能领域的独特地位。这种挑战触动了我们深层的焦虑,即对被机器取代或超越的恐惧。通过将人工智能归类为传统机器,我们试图否认这种威胁,将其降格为可控和可理解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方式不仅是一个认知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主体性和存在焦虑的问题。
(摘编自耿弘明《个性的
AI
与泛化的学术话语》)
材料二:
【语文】陕西省2025届高考适应性训练(二模)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