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上期学情监测
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
25
题,
50
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择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处。)
1
.在《炮口下的震撼》一文中,陈旭麓先生认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这场战争(
)
A
.是中国对西方的胜利
B
.使中国社会开始转型
C
.将资本主义引入中国
D
.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2
.观察下图,图中
“
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
的相似之处是(
)
A
.距离京师较近
B
.位于沿海、沿江地区
C
.集中在黄河流域
D
.开放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3
.和晚清许多人一样,洪仁玕是个具有强烈两面性的政治角色,先进性和落后性如此戏剧地集于一身。下列
选项最能体现其
“
先进性
”
的是(
)
A
.创立
“
拜上帝会
”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提拔青年将领
D
.提出《资政新篇》
4
.近代中国在发展中前行,在传承中创新。从下列年表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1840
年
~1856
年
杨炳南《海录》
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
1865
年
江南制造总局
70~80
年代
薛福成《机器殖财说》
郑观应
“
商战
”
A
.获得新生的近代教育
B
.艰辛曲折的近代探索
C
.追求民主的仁人志士
D
.偶遇良机的民族工业
5
.
“
靖远舰随军酣战,中弹数十处,前后三次起火,身历此役的人们在舰阵亡者九十余人,与舰俱沉者共六百余人。
”
材料描述的战况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中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
.中法战争中
D
.甲午中日战争中
6
.公车上书是清朝历史上少见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发声,这些举人在圣贤书上读到的崇高道德理想,此刻突然有了某种表现渠道,他们第一次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出现。由此开始,维新派(
)
A
.发起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
.掀起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C
.参与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
D
.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
7
.
“
二月间(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
3
月),无雨,谣言益多
……
练拳者较众,官不深究,匪等愈无忌惮。
”
材料的历史细节反映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五四运动
8
.为了从中国搜刮这笔巨款,条约还规定,
“
付款之事,仍由税务司经理
”
,以
“
新关各进款(海关税)
”
、
“
所有常关各进款
”
以及
“
所有盐政各进项
”
作为赔款抵押担保,并将
“
在各通商口岸之常关,均归新关管理
”
。此处的
“
条约
”
指(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
.
20
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城乡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如波涛相逐,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各省民变迭起,长江中下游各省连年发生灾荒,饥民成群流入城市,抢米骚动时有发生。由此可知辛亥革命的(
)
A
.社会基础初步形成
B
.发展进程异常迅猛
C
.领导阶级发生变化
D
.历史影响非常广泛
10
.读下面两幅图,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湖北军政府
A
.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B
.宣传维新思想,号召民众变法图强
C
.不屈不挠的斗争,推翻封建帝制
D
.宣扬民主科学,抨击旧文化旧道德
11
.新成立的南京临时
政府
……
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政府要员有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等同盟会会员,掌握政府实权的是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一批同盟会员。这说明南京临时政府(
)
A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规定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C
.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D
.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12
.按照历史发展时序,如果在下面目录中插入一个标题
“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
应该在(
)
第
1
课
辛亥革命
第
2
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
3
课
五四运动
第
4
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
A
.第
1
课之后
B
.第
2
课之后
C
.第
3
课之后
D
.第
4
课之后
13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场运动(
)
A
.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意识
B
.实现了新思想新文化的转型
C
.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D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4
.阅读下表内容,主要可以了解五四运动的(
)
时间
重要事件
五月四、五日
北京
3000
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六月二十八日
中国代表拒绝在
“
巴黎和约
”
上签字
A
.发生原因
B
.领导人物
C
.斗争方式
D
.历史意义
15
.(中共一大)接
解释分析河南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试卷在线免费下载.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