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
2023-2024
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
:
本题共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
1.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公元前
422
年,秦灵公
“
作吴阳上畴(祭坛),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
”
,这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它可以用来说明秦国(
)
A.
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
B.
遵循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开创了祭祀炎黄先例
D.
完成了一统天下大业
【答案】
A
【解析】秦国设祭坛祭拜黄帝和炎帝,这显然是将自己视为华夏族的一员,这顺应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
A
项正确;祭祀黄帝和炎帝并不能体现出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遵循,排除
B
项;秦灵公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但并不能证明之前没有对炎黄进行祭祀,排除
C
项;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魏晋时期,佛教徒强调修道成佛以求
“
父母兄弟皆得度世
”
是为孝道;唐中期,僧人宗密提出
“
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
”
;北宋禅师契嵩要求弟子恪守
“
五戒
”
,等同于儒家
“
是五者,有一不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
”
这反映出(
)
A.
僧人承担起主要教化职能
B.
传统伦理价值的认同扩展
C.
儒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
D.
儒佛的核心思想渐趋一致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
“
佛教徒强调修道成佛以求
‘
父母兄弟皆得度世
’
是为孝道
”“
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
”“
要求弟子恪守
‘
五戒
’
,等同于儒家
‘
五常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
’”
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伦理价值渗透入佛教理论中,
B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传统伦理价值的认同扩展,
“
僧人承担起主要教化职能
”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南宋时期理学确立了官方哲学地位,排除
C
项;儒佛的核心思想是有区别的,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如表史载先秦至隋代黄河决溢改道基本情况表,据如表推断,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代
基本情况
先秦、秦
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
西汉
决溢达十次之多,其中五次都导致了改道
东汉
决溢一次。前期河患严重,王景治黄后河患减轻
魏晋
—
隋
长期安流,三百多年只有三次决溢
A.
治河官员的贤愚
B.
历史记述的疏密
C.
农耕区域的伸缩
D.
封建王朝的盛衰
【答案】
C
【解析】
(历史试题试卷)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