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初三试卷 初三化学下

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组卷(重庆专用)01.docx

同步检测 月考试卷 2024年 2023年 重庆市 格式: DOCX   7页   下载:0   时间:2024-03-08   浏览:166812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1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组卷(重庆专用)01.docx 第1页
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组卷(重庆专用)01.docx 第2页
剩余6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冲刺 202 4 年中考 历史 真题重组卷 ( 重庆 专用) 01 (考试时间: 45 分钟 试卷满分: 5 0 分) 注意事项: 1 .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 .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 .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 .( 2023· 广东广州 · 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 “ 尧舜禹时代 ” 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 “ 时代 ” 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 “ 龙山时代 ” ,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 “ 仰韶时代 ” 。这说明(      )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 .( 2023· 青海西宁 · 统考中考真题)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 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 “ 马家窑文化 ”“ 卡约文化 ” 、汉唐古堡、 “ 喇家遗址 ”“ 唐蕃古道 ” 、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 A .盲目性、排外性 B .封闭性、保守性 C .单一性、狭隘性 D .多样性、开放性 3 .( 2023· 山东济南 · 统考中考真题) “ 这是一座约 100 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 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 ” 《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 .( 2023· 江苏无锡 · 统考中考真题)唐朝后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至南宋,江南地区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是(      ) A .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 “ 苏湖熟,天下足 ” 格局的形成 5 .( 2023· 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摘录的诗句有可能被清朝统治者认为 “ 大逆不道 ” 的是(     )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C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6 .( 2023· 内蒙古通辽 · 统考中考真题)同治十三年( 1874 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 1879 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 —— 琉球;光绪十一年( 1885 年),日本 制定出 “ 十年扩军计划 ” ;光绪二十年( 1894 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 .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 .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7 .( 2023· 湖北武汉 · 统考中考真题) 1918 年,李大钊回到家乡,亲戚问他: “ 你在北京干啥? ” 李大钊浅浅一笑说: “ 点种。 ” 亲戚听了有些莫名其妙, “ 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点什么种? ” 他回答: “ 革命的火种。 ” 次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此可知 ,李大钊是中国(      ) A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B .中体西用主张的践行者 C .报刊与杂志发展的推动者 D .实业救国思想的宣传者 8 .( 2023· 内蒙古兴安盟 · 统考中考真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 “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 ⋯⋯” 这里的 “ 彻底地不妥协地 ” 指的是(      ) A .依靠广大的青年学生 B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C .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 .发动上层社会的力量 9 .( 2023· 北京 · 统考中考真题)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 20 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 “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 ” 后来,有人赞叹: “ 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 ” 这说明(      )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 .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 .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10 .( 2023· 江苏泰州 · 统考中考真题) 1950 年 8 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 “ 国家名片 ” 的紧急任 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 .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
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组卷(重庆专用)01.docx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