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学期八
年级
历史科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
“
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
林则徐这样说,是因为(
)
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
1850-1860
)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一、战火重燃
二、英法大举进兵
三、北京陷落
四、列强的共同收获
五、俄国的独得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军队战斗力削弱
C
.英军占领广州四方炮台
D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
.下面是郭廷以所著《中国近代史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四章第三节
“
北京的陷落
”
中可以查到的内容最可能是(
)
A
.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外国军舰可在长江自由航行
C
.英法联军大肆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D
.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
.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该浮雕是为了纪念(
)
浮雕《金田起义》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4
.
“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证明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近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
的统治获得新生。
”
其中,
“
表面化的近代化
”
是指洋务派学习西方仅局限于(
)
A
.技术层面
B
.制度层面
C
.文化层面
D
.思想层面
5
.
“
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
材料称赞
左宗棠为
“
民族功臣
”
的依据是(
)
A
.率领湘军,镇压农民起义
B
.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C
.主张海防,筹建新式海军
D
.主持洋务,创办船政学堂
6
.台湾人民表示要
“
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
”
。与之直接相关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7
.下图是金观涛、刘青峰所著《观念史研究》中的示意图。该图统计了
1890—1898
年间,各大媒体宣传
“
维新
”
一词的数量。对此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师夷长技思想的开始出现
B
.革命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
.救亡图存思想的迅速传播
D
.民主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8
.《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A
.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
.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
.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
.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
具
9
.他少年求学于
檀
岛,为救国弃医从政,一生颠沛,但凭一颗赤子之心,树立
“
天下为公
”
的信念,终结帝制而开启共和。他就是(
)
A
.林则徐
B
.洪秀全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10
.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从专制走向民主
C
.从屈辱走向独立
D
.从封闭走向开放
11
.
1925
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
“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
“
我们
”
)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
这里的
“
未竟之功
”
是
(
)
A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
.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2
.
“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
‘
共和
’
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
誓死
戮
此民贼,以
拯
吾民。
”
在这篇《讨袁檄文》号召下,
1915
年底,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
袁
。史称(
)
A
.武昌起义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北伐战争
13
.
1920
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
9
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一社会进步主要得益于(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4
.历史地图能反映特定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下图中带
★
处反映了
20
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这些组织的建立
A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
B
.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C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D
.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15
.下列三幅图的共同主题是(
)
孙中山
等走出
国民党一大会址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A
.国共合作
B
.国共对立
C
.近代化早期探索
D
.旧民主主义革命
16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里讲到
“
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
中国共产党创建
“
正式武装
”
开始于(
)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7
.
“
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
介
公为最后之
诤谏
……”
材料中
“
最后之
诤谏
”
促成了(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C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开始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18
.八年级同学为开展历史
研
学活动收集了下列任务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北伐名将
B
.红军将领
C
.抗日英
广东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