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福建省宁德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戏剧艺术的最高形式当然是悲剧,然则正是在悲剧方面,我国古代并没有一位成功的剧作家。除了喜剧和闹剧外,其他的都应该被归为传奇剧。这种戏没有表现单一的主导激情,却表现出一串松散地连续着的激情。所搬演的多是因果报应,其中感伤与幽默的场景有规律地交相更替。对于悲剧的感觉,那种因崇高所致的痛苦的感觉和对小善翻成大恶的认识,在戏里都极少表现。确实有不少古代戏剧结尾的调子是悲哀的。但是敏感的读者极易将其与真正悲剧区以别焉:顾曲既毕,全无激情过后的平静,与之相反,却被一种剧烈的、郁闷的、失落的甚至自身意欲隐藏的悲痛所折磨。
为了感知其间的不同,不妨将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和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与白朴的《梧桐雨》和洪昇的《长生殿》加以比较。两出中国戏曲所表现的唐玄宗、杨贵妃故事,就像是两出英国戏剧所表现的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故事。并且两个故事都是由爱情而导致“穷途末路”。读两部中国戏曲,我们没有从个人同情上升到更高的体验层面。《梧桐雨》中敏锐的抒情性和《长生殿》中能激发美感的动人奢华,对其自身而言,都再好不过,但是未宜将其与悲剧力量混为一谈。它们在结尾留给我们的不是和谐与完成,而是因对剧中人遭际的同情而削弱了的隐隐心痛,和对一些如安慰、支持和更靠近精神需求的东西的呼喊。这确实远离了直接的悲剧体验,这些中国戏曲留给读者的是对更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不是对万物有更悲惨结局的感觉。
我们被认为是个宿命论的民族。因此,令人费解的是,我们古代戏曲作家极少把命运当作悲剧的主题。但是,悲剧命运实际上与宿命论无关。宿命论本质上是失败主义的、消极的、导致懒散和迟钝的、逆来顺受的态度,而悲剧性反讽则存在于人在面对命运的摆弄时所做的种种努力当中。此外,我们平常所谓命运与希腊悲剧所表现的命运完全不同。怀特海教授指出:“今天所存在的科学思想的始祖是古雅典的伟大悲剧作家,他们认为命运是冷酷无情的,驱使着悲剧性事件不可逃避地发生。这正是科学所持的观点……物理的定律就等于人生命运的律令。”
我们的命运观还没有那么科学,我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换句话说,我们的命运观与其说等同于动机和效果不如说是等同于行为和报酬。但是,效果可能与动机并不一致,报酬和行为的完全不相符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了。我们总是用轮
2025年福建省宁德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