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课
白杨礼赞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
3.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托物言志散文
概念及特点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
某一具体事物
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对这类散文的写作,作者往往先细致描绘
某一事物
,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
象征
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或志向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微点拨】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①
两者的范围大小不同。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主要是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助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
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需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比喻则不需要。
③
两者的介绍对象不同。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象征中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或感情等多是抽象的,象征体则是具体的。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
沈德鸿
,字
雁冰
,浙江桐乡人,
作
家、
社会活动
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子夜
》、《
腐蚀
》,中篇小说《
蚀
》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
“
农村三部曲
”
(《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名篇《
白杨礼赞
》《
风景谈
》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
茅盾全集
》第十二卷。有改动。文章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
相持
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
“
扫荡
”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
象征
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15课 白杨礼赞(学生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