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
2024
-
2025
学年高三
3
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文物题材作品有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技术赋权下的多元主体为文物的自由展演与创新演绎创造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平台播放的流动性和互动性特征也赋予了文物题材作品新的传播特点,改变了公众对文物的庄严、静穆的刻板印象,当下的社交媒体正在重塑公众的文物记忆。
首先,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可以自主上传与文物相关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输送海量视听资料等文物记忆生成素材。这些包含着多维文物观赏视角和个性化文物形象解读的个人作品,统一聚合在
“
文物
”
话题的标签之下,体现了社交媒体中个体文物记忆的释放与联结。其中,以
“
第一游览视角
”
串联作品叙事脉络的游记类文本,有效缩短了文物与大众之间的空间及心理距离。例如,某博主发布的
“
云逛名胜古迹系列
”
,其中一集《当我第一次来到三星堆》就是以博主的第一视角带领网友们
“
云游
”
三星堆博物馆。视频中,青铜立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神树等文物实景画面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节奏不断切换,这条不足一分钟的短视频获赞
430
.
4
万,引发近百万的评论和转发。在此类作品中,视听上的流动性解构了橱窗静态文物展示的严肃性,多态融合的文本形式在使文物形象由静变动的同时,也使得公众关于文物的记忆具有了受社交媒体文本节奏影响的新特征。
其次,博物馆等传统的文物展览主体也入驻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凭借专业能力将各类文物的
“
前尘往事
”
以契合当下消费环境和公众心理的方式创新呈现。如采用传播内容情景化的方式来讲述文物故事,在形式上则借助动画制作等手段让
“
活化
”
后的文物成为自我介绍人或历史讲述者,使文物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时代变迁更加生动可感。如湖南博物院于
2023
年
5
月
18
日推出的系列动画《我的生活有点美》第
4
集,以商代豕形铜尊和铜雀对话的形式介绍了该文物的身世背景,将铜尊的历史价值与当下的网络文化嵌套,该集在某视频平台获赞
21
.
7
万,排名第一的热评
“
要这样科普,我可就来兴趣了
”
引发了
2
.
6
万网友的点赞。传统传播主体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文物呈现与传播,形成了新的交流场域,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机制让文物展演过程充满了历史感与交互性。用户的广泛分享和互动交流重塑着公众的文物记忆。
再次,除借助数字
(语文试题试卷)青海省海南州2024-2025学年高三3月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