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8
分。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B.
他感到的只是一阵悲伤绝望,就好像一个人想在一张潮湿的纸上写一封重要的信,但无论怎么努力,那字迹总是模糊不清。
C.
早晨是一只花鹿,踩到我额上,世界多么好。
D.
每一次颠覆式创新的背后,都是一场“慢跑”,沿途没有鲜花、掌声、光环,往往需要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努力,默默前行。
2
.
3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五一”假期,再次印证“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这句话存在着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现象。
B.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C.
《庄子》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其文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
“青鸟殷勤为探看”中“青鸟”代指信使。另外,尺素、子规、鸿雁等在古诗词里常用来指代书信或信使。
4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开幕式上播放的短片《未来的冠军》里,一位不到
1
岁的萌娃和一只狗狗一起滑雪的场景,让人会心一笑。
②疫情阴霾尚未散去,无论是共克时艰、战胜疫情,还是化解分歧、消弭冲突,都需要“更团结”,需要“一起向未来”。
③某种意义上,“温暖”不仅是冬奥会所传递的,也是当下世界迫切需要的。
④而一场以冰雪为主题的冬奥会,遇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中国农历立春,我们赋予冬奥以温暖的含义,也传达了鲜明的中国理念:紧密团结、锲而不舍,就能迎来春天。
⑤正如导演张艺谋说,“很多萌娃在参与冰雪运动的时候,跌倒了,再爬起来,最后展现了自己最好的一面,这很像我们人类前进的脚步。”
A.
①⑤②④③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①⑤③④
D.
⑤①④③②
5
.
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
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
诗歌从“杨花落尽”的时令到“过五溪”的地点,都可以看出诗人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C.
第三句中“寄愁心与明月”,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D.
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6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卢梭这样评价《鲁滨逊漂流记》:虽并非一本名著,但却是对自然作了满意的论述。
B.
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曾经这么评价《鲁滨逊漂流记》:孩童时期,这部书只是读来有趣,成人之后再去读,就会知道这是不朽的杰作。
C.
莫顿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曾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小说,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我们就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D.
张洁在《北京青年报》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7
.
默写填空。
(1)
稻花香里说丰年,
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2
)
______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
纷纷暮雪下辕门,
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4
)
______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
地势坤,
______
。(《周易》)
(4)
品读战争题材的古诗词,可看到刀光剑影,可听到鼓角争鸣,可感受到战场的残酷氛围。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冲锋陷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有“
______
,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悲壮氛围(《雁门太守行》),有“
______
,
______
”的军营苦寒生活(《木兰诗》)。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7
分。
8
.
《朝花夕拾》中《五猖会》《无常》《狗•鼠•猫》这三篇文章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很出色,请任选两篇进行分析。
9
.
阅读名著,能让我们读者从精彩的文字里,看到深奥的道理、回答生活的难题、汲取人生的力量。请按照示例,结合相关情节与人物表现,谈谈名著给予你的力量。(任选一项)
示例:阅读《简•爱》,难忘简•爱面对殴打和诬陷,坚决不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养活自己,她坚强地面对所遭受的磨难,勇敢地追求想要的生活。我从书中懂得:只有变得足够强大,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从中我汲取到了奋斗前行的力量。
《朝花夕拾》阿长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5
分。
10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ㅤㅤ
①如今,传统文化在不断释放更强活力,国潮形成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浪潮,并逐渐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数据显
2023年山东淄博市周村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