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
2025
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史上长期争论不断的命题,究其实质,这也是一个关乎工具与文明的问题。工具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但如何使用工具则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价值尺度。在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一个更为现实且迫切的问题也再度摆在我们面前:在智能超强的
AI
时代,人文学者需要有怎样的操守或者说坚守?
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秉持着这样的传统认知:知识的拥有量是评估其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核心标准。于是,他们倾尽毕生精力博闻强识,以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在
AI
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尽管人的天赋、身世、机遇以及勤勉等在知识的拥有上还起着作用,但人工智能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史无前例的最大化平等拥有知识的可能。在此前提下,人文学者或许更能看清传统认知的局限,辨明人文方向,从而去追寻本来就属于自己却一直被湮没的心灵
“
绿洲
”
——人文情怀。
至今,一直传颂着这样一个人文细节,具有强烈
“
仁道
”
情怀的孔子,在马厩失火时不问马只问人,这体现了他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追求。而他
“
君子不器
”
的论断更是对这一细节所蕴含精神的进一步阐发。君子,不应该是僵化、教条的器具,而应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士人,由此才能拥有孟子所说的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
“
大丈夫
”
情怀。如果君子像器具那样,直愣愣地杵在那里,不仅会丧失道义精神,甚至还会滋生偏狭、短视的一己之私。这一人文理念,其实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阿拉伯有句谚语叫
“
驮经的驴
”
,是说一头驴即使驮满了经典,它也不能真正地吸收经典中的知识。它只是一个载体,所载知识对他人有益,对自身却毫无益处。
“
器
”“
驴
”
这类东西可以作为文化的承载之物,但永远只能是工具。
不可否认,知识具有工具性,但人文学者绝不能只在工具性上发力而丢掉知识的人文性,更不能让知识成为将人异化为工具的理由。进而言之,人文学者要认识到,作为探究
“
物事
”
的科学与作为寻求
“
人事
”
的人文,尽管在求
“
真
”
方面高度一致,但在
“
善
”“
美
”
的层面上毕竟存在落差。如果说
“
真
”“
知
”
为科学之
“
技
”
的根本,那么饱蘸
“
情
”“
意
”
的
“
善
”“
美
”
才是人文之
“
道
”
的本质。尽管当下人文与以
AI
为代表的科学打得不可开交,但两者的结合也会愈发紧密。在
【语文】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