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物
理
2024.4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细胞膜的厚度约等于
,当细胞膜的内外层之间的电压达到40mV时,一价钠离子(
)可发生渗透通过细胞膜,若将细胞膜内的电场视为匀强电场。当钠离子刚好发生渗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内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B.细胞膜内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C.一个钠离子发生渗透时电势能改变0.04eV
D.一个钠离子发生渗透时电势能改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衰变中释放的电子是核内中子转化为质子过程中产生的
B.阳光下看到细小的尘埃飞扬,是固体颗粒在空气中做布朗运动
C.由于原子核衰变时释放能量,根据
,衰变过程质量增加
D.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3.用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改变条件使气缸内气体发生由a→b→c的变化过程,其
图像如图所示,其中
ac
为等温线,已知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过程气缸中气体的密度不变
B.a→b的过程气体是从外界吸收热量的
C.a→b→c的总过程气体是向外界放热的
D.
a
状态气体的体积是
c
状态气体体积的2倍
4.图甲、图乙分别为研究光现象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中央的亮点是由于光通过小孔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图甲所示现象是光线通过一个不透光的圆盘得到的衍射图样,它与光通过圆孔得到的衍射图样是一样的
C.图乙中的P、Q是偏振片,P固定不动,缓慢转动Q,只有如图中所示P、Q的“透振方向”相平行的位置时光屏才是亮的
D.图乙所示现象可以表明光波是横波
5.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经折射分成两束单色光
a
、
b
,已知
a
光的频率小于
b
光的频率。下列哪个光路图可能是正确的( )
A
.
B
.
C
.
D
.
6.如图所示,在匀强磁场中有一电阻忽略不计的矩形线圈,绕垂直于磁场的轴匀速转动,产生的正弦交流电的感应电动势
e
随时间
t
的变化如图甲所示,把该交流电输入到图乙中理想变压器的
A
、
B
两端。
为热敏电阻(已知其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R
为定值电阻,图中各电表均为理想电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压器A、B两端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
B.图甲中
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0
C.
温度升高后,电压表
与
示数的比值不变
D.
温度降低后,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减小
7.如图所示静止于水平地面的箱子内有一粗糙斜面,将物体无初速放在斜面上,物体将沿斜面下滑。若要使物体相对斜面静止,下列情况中
不可能
达到要求的是( )
A.使箱子沿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使箱子做自由落体运动
C.使箱子沿竖直向上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D.使箱子沿水平面内的圆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
8.图甲所示为用传感器测量某直流电源(在图甲中用电池的符号来表示)的电动势
E
和内电阻
r
的实验电路,按此原理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后作出的
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B分别为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
B.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
b
端
C.根据图乙可求出该电源的电动势
D.根据图乙可求出该电源的内阻
9.一个质量为
m
的网球从距地面高
处自由下落,反弹的最大高度为
。不考虑所受的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用
g
表示,对网球与地面接触的运动过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网球的加速度先向上后向下
B.网球速度为0时受地面的弹力最大
C.地面对网球所做的功等于
D.网球受地面的平均冲击力等于
10.用如图所示装置作为推进器加速带电粒子。装置左侧部分由两块间距为
d
的平行金属板M、N组成,两板间有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使大量电荷量绝对值均为
的正、负离子从左侧以速度
水平入射,可以给右侧平行板电容器PQ供电。靠近Q板处有一放射源S可释放初速度为0、质量为
m
、电荷量绝对值为
q
的粒子,粒子被加速后从S正上方的孔喷出P板,喷出的速度大小为
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源S释放的粒子带负电
B.增大
的值,可以提高
v
C.PQ间距变为原来的2倍,可使
v
变为原来
倍
D.
和
B
同时变为原来的2倍,可使
v
变为原来的2倍
11.嫦娥1号奔月卫星与长征3号火箭分离后,进入绕地运行的周期约为16小时的椭圆轨道,称为16小时轨道(如图中曲线1所示)。随后,为了使卫星离地越来越远,星载发动机先在远地点点火,使卫星进入图中曲线2所示新轨道,以抬高近地点。后来又连续三次在抬高以后的近地点点火,使卫星加速和变轨,抬高远地点,相继进入24小时轨道、48小时轨道和地月转移轨道(分别如图中曲线3、4、5所示)。卫星最后进入绕月圆形轨道,距月面高度为
h
,周期为
。已知月球半径为
r
,万有引力常量为
G
,则以
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试题 物理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