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精读与跳读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概况、故事情节、篇章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运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阅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具体材料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感受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不畏艰险、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产生影响。
1
.
了解《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掌握精读和跳读两种阅读方法。
(重点)
2.了解写作背景,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
(难点)
2
课时
第一课时
◆
活动
一
:初步了解《西游记》
1
.
《西游记》知识问答。(学生抢答,教师补充)
(1)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简要介绍其生平。
(2)
简要介绍一下《西游记》的成书经过。
(3)
《西游记》一共有多少回?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
用一句话把《西游记》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
(5)《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情节?
2
.
《西游记》简介
(1)
作者生平
吴承恩
(约1500—约1582)
,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分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
4卷,包括诗1
卷,散文3卷,卷四末附小诗38首。
(2)成书过程
唐
代《大唐西域记》玄奘印度取经(
17
年)真实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插入神话故事
↓
宋
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神话成分进一步增加
↓
元
代
四人西天取经故事大体定型
↓
明
代
吴承恩加工整合成《西游记》
教师
相机
补充
: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徒步去天竺(今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再经今新疆和中亚等地,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天竺。他在那里学习数年,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广泛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玄奘在路上所见各国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及地理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至他的弟子慧立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与跳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试卷学生掌握情况分析,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