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历史
说明:
1
.全卷共
8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用时为
80
分钟:
2
.本试卷由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答题卡另页。
3
.答题卡的填写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全部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在本卷上作答无效。
4
.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保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
1839
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的
……
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该事件
()
A
.
杜绝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
.
维护和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D
.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2
.
1825
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据此可知,最佳火药配方的硝酸碳配比应为
74
.
84%
、
11
.
84%
、
11
.
32%
,
但关天培的火药配方仍是
8
:
1
:
1
,
也无法像英国一样在工厂中生产高纯度硝和硫,
使原本就落后的枪、炮实战效能更减。材料说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侧重于
()
A
.
科技落后
B
.
指挥不当
C
.
经济迟缓
D
.
制度腐败
3
.
“英国商人在华‘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规定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
()
A
.
中外交往的序幕
B
.
协定关税的先例
C
.
平等协商的先河
D
.
对外贸易的窗口
4
.
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
.
实践
(
资政新篇
)
B
.
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C
.
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D
.
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5
.
如图为
《
1842-1854
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
A
.
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
.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C
.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
.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6
.
在
1858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族,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
.
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B
.
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
.
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7
.
据统计,在全球
47
个国家的
218
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
163
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
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主要由于
()
A
.
国家落后,列强侵略
B
.
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到位
C
.
闭关锁国,文物走私
D
.
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冲击
8
.
关于《瑷珲条约》的签订,据俄国记述,中国官员屈服是因为“一则中国虚弱无力,清王朝风雨飘摇,二则他们害怕我们联合英国。”材料反映了
()
A
.
清朝内外交困无力应对强势外交
B
.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加剧
C
.
日本趁火打劫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D
.
沙俄在东北占有军事优势
9
.
“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诗中描写了
()
A
.
武昌起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三元里人民抗英
10
.
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集权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维护了人民利益
B
.
破坏了社会经济
C
.
具有反侵略性质
D
.
打击了清朝统治
11
.
商务印书馆
1906
年版历史
教科书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而
1933
年版教科书则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上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表述反映了
()
A
.
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
B
.
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
C
.
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
D
.
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
12
.
“从
1861
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曾国藩等人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材料中“新的政策”主张
()
A
.
平均分配土地
B
.
进行制度变革
C
.
抵制鸦片
贸易
D
.
学习西方技术
13
.
有学者认为,卖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
.
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B
.
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C
.
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D
.
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14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如果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了西化的火把。”文中的“西化”
()
A
.
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B
.
有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C
.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D
.
引发了清政府的体制变革
15
.
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朝
广东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