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
2024
-
2025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它的推行,使西南各民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为紧密,交往更多,交流更频繁。
土司作为中央政府在当地统治的代理人,对地方事务进行了较为有效的管理。例如为了便于与内地的联系,他们常有修治道路之举,元代建昌路女土司沙智,就因治道立站而立功。同时,中央政府也将治道立站作为土司的一项职责。明初贵州水西女土司奢香曾入朝并受到朱元璋的慰抚,表示要
“
效力开西鄙
”
(《明史·贵州土司》),回去后遂修官驿大道。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西南地区和内地民众在经济上的互通有无,也成为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云南一些地区缺盐,以致
“
盐价最昂,石值白金一斤
”
(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因此,内地盐商即长期运盐入滇。同样,川盐入黔也成为常态,而内地对西南地区的木材、良马、药材的需求也很强烈。
土司制度的推行,给西南地区带来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内地民众的大量迁入,使该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如云南,自元以后即有汉人、蒙古人、回人迁入。明清以后迁徙而来的汉人逐渐增多。入清以后,进入贵州的内地民众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地区,各族民众或同村而居,或贸易往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通婚与融合。
在土司制度推行的同时,明清两朝极为重视土司地区教育与科举的推行。明初政府即表示,土司
“
既入版图,即同王民
”
,表明了对西南少数民族与内地民众一视同仁的宗旨。明朝洪武二十八年,
“
诏诸土司皆立儒学
”
(《明史·太祖纪》),以培养土司子弟及少数民族子弟。同时允许土司子弟、族人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如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年),四川建昌卫土司
“
安配遣子僧保等四十二人入监读书
”
(《明史·四川土司》),入监人数相当可观。正德以后,书院大兴,土司地区亦建书院,对普及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清代官府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子弟专设
“
苗童
”“
瑶童
”
等入学名额,以确保他们得以入学。清代的义学在西南各省的发展尤为突出,主要是教诲土司子弟及少数民族子弟,在文化方面加强了对西南各族人民的教化,从而在思想上强化对大一统的认同。
此外,历代王朝对土司的赐名、赐姓等方式,也促进了土司的文化
【语文】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