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七年级(上)素质教育期末检测卷
历史
温馨提示:本试卷共两道大题
满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2
.
图片所示是坐落于郑州黄河南岸,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二人巨型雕像,此二人应是
(
)
A
.
盘古、后羿
B
.
炎帝、黄帝
C
.
尧、舜
D
.
禹、启
3
.
历史活动课上,一学生说出这样的台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代表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4
.
“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这幅对联所写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
(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墨子
D
.
屈原
5
.
公元前
210
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
A
.
B
.
C
.
D
.
6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下人物中,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是
(
)
A
.
项羽
B
.
刘备
C
.
李斯
D
.
陈胜
7
.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
2000
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古丝绸之路”开通于
(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东汉
D
.
三国时期
8
.
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
A
.
造纸术
B
.
印刷术
C
.
指南针
D
.
火药
9
.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
A
.
《尚书》
B
.
《春秋》
C
.
《史记》
D
.
《道德经》
10
.
公元
207
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
A
.
统一天下
B
.
消灭袁绍
C
.
废汉称帝
D
.
建立魏国
11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
(
)
A
.
诸葛亮
B
.
周瑜
C
.
刘备
D
.
孙权
12
.
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
)
A
.
B
.
C
.
D
.
13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
中华文明的起源
14
.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
A
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
.
匈奴族
B
.
鲜卑族
C
.
氐族
D
.
女真族
15
.
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江南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
.
江南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C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
江南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16
.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
)
A
.
兰亭书法
B
.
阎立本画作
C
.
龙门石窟
D
.
赵州石拱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第
17
题
6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12
分、第
21
题
12
分,共
52
分。)
17
.
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纸相应
的方框内填写,正确的填写
A
,错误的填写
B
。(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
1
)开学了,同学们各自进行自我介绍,甲说:“我姓张”,乙说:“我姓李”,丙却调皮地说:“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你知道丙同学应该“姓夏”。
(
2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湖南邵阳市大祥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