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
2023
〜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
.
2023
年
9
月
12
日,《光明日报》刊文《穿越
170
万年寻迹
”
元谋人
”--
现场直击元谋猿人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记者深入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追随考古专家们穿越
170
万年,探寻元谋人的前世今生。如果你想实地观看此次考古发掘,应该去的地方是(
)
A
.陕西
B
.北京
C
.浙江
D
.云南
2
.甘肃省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
“2022
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
。在该遗址中,考古发现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器物如白陶、黑陶等,还有大量的炭化水稻。这些文物可研究(
)
A
.早期人类起源
B
.原始农耕生活
C
.远古炎黄联盟
D
.早期国家产生
3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
.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
.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
.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4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其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
.表彰功臣
B
.照顾亲戚
C
.维护统治
D
.选拔人才
5
.下面是出土于广西、河南、甘肃、长沙、辽宁等地的战国铁农具。据此分析,当时(
)
A
.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
.铁器制造技术领先世界
C
.南方冶铁业比北方先进
D
.铁矿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6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道
“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作品描述的
”
戈戟乱如麻
”
发生在(
)
A
.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7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墨子主张
“
兼爱
”“
非攻
”
,荀子主
张
“
礼治
”
,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这体现出当时(
)
A
.兼并战争不断
B
.制度变革深刻
C
.经济发展迅速
D
.思想学术繁荣
8
.下面为小历同学整理的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图中
“▲”
处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诸侯王
B
.丞相
C
.卿大夫
D
.士
9
.春秋战国时期,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存在着区域差异,这一差异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
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为改变这种状况,秦始皇(
)
A
.焚书坑儒
B
.派人北击匈奴
C
.统一文字
D
.实行郡县制度
10
.下面是某著作的目录(节选)。根据目录内容为该著作拟定书名,最适合的是(
)
第一章西起甘肃临洮的大工程
第二章骊山陵的修筑者们
第三章大泽乡,去还是不去?
……
第六章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第七章破釜沉舟中蕴含的智慧
A
.《三家分晋
:
内忧外患的大争之世》
B
.《武王伐纣
:
王朝更迭的最后乐章》
C
.《诸侯争霸
:
纷争下的人性与权谋》
D
.《王朝崩塌
:
动摇大秦的农民起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青铜鼎最负盛名,此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墟考古发掘的商代车马坑中出土了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材料二:都江堰是我国传统水利科技与文化的一个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地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最终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超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材料三:《韩非子》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文章汇编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1)
依据材料一,举出三例殷墟出土的文物。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答出一点即可),分别指出这一工程体现的
“
先进性
”
和
“
可持续性
”
。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的思想是如何影响
“
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
”
的。
12
.中国在发展中形成了显著的民族与国家认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文明的英基者。炎帝“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黄 帝“教民挖井,造船箭……”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先河。炎黄帝陵祭典建立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所沉淀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丰
解释分析甘肃庆阳市庆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试卷在线免费下载.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