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山东省聊城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
推动社会企业(以下简称“社企”)发展是促进社会治理创新主体多元化、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探索。调查显示,我国
39
岁以下青年在社企创业群体中占比达
56
%,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创业最活跃的先锋力量。
然而,青年在社会创业(以下简称“社创”)之路上却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发展规模有限。当前青年社创多以小规模自发性社企为主,尤其在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青年明显偏好小而美的运营模式。这里庞杂的社区与人口规模意味着多样的居民需求和生活方式,也意味着复杂的社区问题和发展挑战。青年们创造性地将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看作新的商业机会,在“城市主理人”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以不同业态和风格的社区主理人或营造师形象出现。但由于其自我造血能力较弱,这类社创青年大多还保持“斜杠青年”身份,靠其他兼职来支撑自己的社创事业。
第二,初创社企市场竞争力不强。尽管社企的业务多集中在传统企业认为市场潜力有限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企不需要面对市场竞争。与传统企业一样,社企也需要通过开拓市场、创造价值来获取利润,以实现可持续运转。虽然社会创新是青年的核心竞争力,但社企的生存环境本就比传统企业更为严峻,那些新的商业模式能否在同行推出同质化项目时保持竞争力,并实现“义利兼顾”是社创青年面临的重要考验。
第三,社企生命周期与青年个人生命周期的冲突。社创初期,青年们多是在观察到社会问题后,受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驱动,投身社企发展的。在这一阶段,他们普遍认同为社会带来价值的成就感高于金钱与收入提升带来的满足感,愿意承担更高的试错成本,即使失败也倾向于再次创业。但随着年龄增长,社创青年难免会面临来自社会时钟的压力(如婚姻、生育等),可能导致他们放弃社企运营,转而寻求更加稳定的职业发展道路。
(摘编自吴芸《探寻新时代青年的社会创业之路》)
材料二: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具有周边消费需求稳定、涉及民生建设、与所在社区关系紧密互动频繁等特点。
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具有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这些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还能增强社区商业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以成都市为例,可以发现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具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