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呼和浩特市初三年级质量数据监测
历史
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小题
,
每小题
1.5
分
,
共
18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战国时期
,
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
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
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
以求富国强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B.
诸侯争霸趋于全国统一
C.
工具革新促进农业发展
D.
百家争鸣实现思想解放
2.
唐朝诗坛气象万千
,
名家辈出。下列诗句共同体现了唐朝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
进胡音务胡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A.
对外开放
B.
民族交融
C.
盛世气象
D.
经济繁荣
3.
两宋时期
,
中国商船能近至朝鲜、日本
,
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后来世界远洋航海技术也得到发展。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
指南针的应用
B.
市井生活丰富
C.
政府大力支持
D.
商业贸易繁荣
4.
右图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的一枚银质虎钮方形官印
,
左侧阳刻蒙文
,
两行八字
,
右侧阳刻满文
,
两行六字
,
均译汉文为“乌兰察布盟长之印
"
。这个官印是清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所用官印的一种形式。此文物可印证清朝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
前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
文学艺术创作大放异彩
D.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5.
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因
果
A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洋务运动
B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新文化运动
C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义和团运动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6.
“起来
!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出自
1935
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
后被定为国歌。歌曲反映的时代主题与下列口号一致的是
A.
“
打倒列强
,
除军阀”
B.
“打土豪
,
分田地”
C.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D.
“打过长江去
,
解放全中国”
7.
小钱币
,
大智慧。下图为第二套人民币
(1955-1964
年流通
)
部分票样
,
其设计主题思想明确
,
分票以
工业和交通为主。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
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B.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C.
国民经济开始调整
D.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8.1971
年
10
月在评价某重要事件时
,
国际社会有如下说法
:
“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真空”
;
“中国突然变成了一出戏的主要演员之一”
:
“在处理我们所面临的重大国际问题时能有更大的权威”。这些评价针对的是中国
A.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B.
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9.
下图是王老师在复习课上出示的一张课件
,
据此判断本节课复习的主题是
A.
大河文明
,
多元发展
B.
海洋文明
,
辉煌灿烂
C.
欧洲文化
,
兼收并蓄
D.
亚洲文化
,
继承创新
10.
《
一生要读
知的
100
位世界名人》中有这样的描述
:
“听
,
一声来克星顿的枪响
,
一位卓著的军事统帅为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赢得了一个国家的独立
;
一声荒野雄狮的怒吼
,
一位军事奇才为法国巴黎凯旋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这段话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A.
查理一世
路易十六
B.
杰
斐
逊
彼得一世
C.
林肯罗伯斯庇尔
D.
华盛顿拿破仑
11.
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表
,
判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是在
12.
下图是
1946-1990
年
,
亚非拉人民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的国家数量统计表
.
这一
变化说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8.
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D.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二、材料题
(
第
13
题
9
分
,
第
14
题
7
分
,
第
15
题
6
分
,
共计
22
分
)
13.
学史明理。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
,
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
,
又具精神文明的内涵
,
从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9
分
)
材料
一
魏晋时期胡汉服饰文化相互渗透
,
胡人在服饰上接受和融合汉文化元素,汉人在服饰上模仿胡人的装束
,
形成了胡服“汉化”与汉服“胡化”的现象……首先
,
胡服“汉化”与
汉服“胡化”现象的发生得益于政治上的胡汉交往。胡人统治者希望通过穿戴汉服和学习汉文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
并与汉地官僚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其次,许多商人为了从中获利
,
纷纷购买汉
服进行
经营。与此同时
,
胡地有丰富的资源
,
如毛皮、皮革和纺织品等
,
在经济交流中这些资源被引入中原地。此外
,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
,
也促使了胡服“汉化”和汉服“胡化”的发生。
一
摘编自《魏晋时期服饰“汉化”与“胡化”交流特点研究》
(1)
根据材料
一
,
概括魏晋时期胡服“汉化
"
与汉服“胡化”的原因。
(2
分
)
并结合所学
,
写出其所体现的时代特
征。
(1
分
)
材料二
(2)
根据材料二
,
列举中山装所体现的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
(2
分
)
并举一例辛亥革命除服饰外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
(1
分
)
材料三
中世纪时期
,
宗教占据统治地位
,
其服饰在宗教文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九年级一模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