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学情监测历史试题
第
Ⅰ
卷(选择题
共
20
分)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
1
分,共
20
分)
1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和分析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考古
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厚达
6
米的灰烬层
动物化石
分析
结论
北京人大脑容量与现代人一致
北京人已经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
北京人已经学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北京人开始饲养家禽和家畜
A
B
C
D
A
.
A
B
.
B
C
.
C
D
.
D
2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图。观察下图,可知当时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3
.下表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至汉宣帝在位期间的官员出身统计表,反映了(
)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他
25.5%
45.1%
很少
29.4%
A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B
.官员文化素质提高
C
.儒学政治地位较高
D
.科举取士广泛推行
4
.杜佑《通典》记载:
“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
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
.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
.武则天的承前启后
C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
.宋太祖的重文轻武
5
.北宋完全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民宅当街开门,自由出入,店铺和作坊临街建造,早市、夜市及临时性的
“
勾栏
”“
瓦子
”
一类娱乐场所和集市大量出现,自由繁华的街市贸易突破了市的界限。这反映了(
)
A
.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
.城市经济功能
增强
D
.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6
.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等
“
非臣子所宜言
”
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
.重视文献整理
B
.完善科举制度
C
.君主专制加强
D
.重文轻武政策
7
.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中国历史事件
世界历史背景
①
丝绸之路开通
16
世纪
“
三角贸易
”
开站
②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
世纪荷兰进行殖民侵略
③
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
④
五四运动爆发
1919
年巴黎和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8
.南京
“
总统府
”
的第一展厅陈列着洪秀全的塑像(如下图)。
170
多年前,他领导了一场扫荡封建制度的运动,在南京构建了一个
“
天下大同
”
的理想王国。这场运动是(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9
.如下图漫画,是围绕中国近代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史实而创作的,据此推断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
.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
.北洋军阀的分裂
D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1
.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下图木刻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
1944
年)的创作意图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
.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B
.强调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
.反映出抗战必胜的信念
D
.庆祝抗战胜利的到来
12
.
“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
籽
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实行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
一国两制
”
13
.
20
世纪
70
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实现了由区域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转变。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中国
A
.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
D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
.
“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
……
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
……
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
”
据此可知(
)
A
.人类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
B
.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C
.文明成长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
D
.文明起源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15
.
“
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开始将目光从天国降到人间,将人类自身的本来面目还给了自身,将人的现实性、独立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及丰富的个性发
掘出来。
”
这一时期是(
)
A
.希腊城邦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宗教改革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16
.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地名是在另一个地名的前面加
“
新(
new
)
”
而形成的。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和原因是(
)
York
(英国地名)
Zealand
(丹麦地名)
奥尔良(法国地名)
NewYork
(美国地名)
NewZealand
(新西兰)
新奥尔良(美国地名)
A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B
.殖民地人民的
解释分析2024年山东济宁市金乡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试卷在线免费下载.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