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
2024
-
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出
“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等要素,称其是
“
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
,其中
“
天人合一
”
与
“
自强不息
”
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
天人合一
”
是中国宇宙观的表述,与
“
自强不息
”
合并构成的意思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主体性是顺天道而立的,是其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②在
“
天人合一
”
这个命题中,人的内涵是确定无疑的,而天作为与人的对应物,只能是在人之外的一切存在(首先是自然存在),指宇宙空间,包括了整个天地、由于天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使得
“
天
”
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指自然而然——
“
天然
”
的意思。看上去,
“
天人合一
”
是将人与天并列,但实际上还是有主从关系的,揭示出
“
人
”
这个文化主体是不能肆意而行的。
③活生生的个人在一生中总是要面对
“
天
”
这个存在。由于个体人在规模上永远小于广大的空间存在,因而
“
天
”
对人而言是最高的存在物,
“
天人合一
”
并不是字面上的并列关系,人要服从于天,这就把整个宇宙看作人这个特殊生命体的有机活动舞台,人的生命表现、人的价值本源,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生生不息地进行文化与文明的创造。
④如此,人必须顺应天意,即自然性的客观规律,其行为才是正确的。
“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
(《汉书·礼乐志》),否则,
“
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
”
(《尚书·汤诰》)。司马迁撰《史记》意在
“
究天人之际
”
,就是强调人的历史行为与客观存在趋势之间的微妙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哲学在讨论顺承天意时,并非只是表达人的被动性,而是将
“
天人合一
”
引申为人的主动性,那就是《周易·象传》提出的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这个著名命题。《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两家都以《周易》为基础去构建自己的体系,因而,一句
“
自强不息
”
,既是中国人个体的奋斗精神之自勉,也是整个民族面对外部世界压力的自我激励。君子的自强不息为什么要与天意对应?因为天意自身也是如此,以
“
健
”
而运行。这并非主观臆测,而是建立在自然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上,那就是阴阳之运行。中国文化
【语文】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