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2023-2024
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检测卷
一、选择题
(
每题
3
分,共
45
分
)
1
.在北京人遗址中,考古工作者通过某种研究方法得出了
“
北京人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
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是
A
.研究化石
B
.肉眼观察
C
.经验推断
D
.走访了解
2
.下列最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
.粟的种植
B
.水稻的种植
C
.玉米的种植
D
.黍的种植
3
.《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
“
家天下
”
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4
.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
“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
.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
.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
.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
.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5
.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
“
盗牛者加(枷刑)
”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祖先崇拜的消失
B
.私有土地的出现
C
.生产方式的变革
D
.兼并战争的影响
6
.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
A
.
鼓励农业生产
B
.
承认土地私有
C
.
建立县制
D
.
奖励军功
7
.秦始皇下令全国
“
车同轨
”
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
700
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A
.人口数量的增长
B
.铁制工具的出现
C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筑路技术的提高
8
.毛泽东在《沁园春
·
雪》中写道: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
下列与
“
汉武
”
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B
.接受董仲舒建议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圆形方
孔半两钱
9
.某同学在学习
“
东汉的兴亡
”
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A
.开始建立
——
刘秀公元
25
年称帝
B
.兴盛局面
——
光武中兴促进发展
C
.走向衰亡
——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
.沉重打击
——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10
.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A
.商品买卖发达
B
.文化
交融密切
C
.人员往来频繁
D
.丧葬文化相同
11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班超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
B
.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C
.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
D
.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最远到达美洲
12
.司马迁说: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A
.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
.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
.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
.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13
.对下图所示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的战役是( )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4
.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统一黄河流域
B
.开发江南经济
C
.笼络守旧势力
D
.学习先进文化
15
.割圆术是具有
“
极限
”
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
A
.刘徽
B
.宋应星
C
.贾思勰
D
.祖冲之
二、非选择题
(16
题
20
分,
17
题
17
分,
18
题
18
分,共
55
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材料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
8000
多年,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碳化稻粒和骨笛。
材料二:刻有文字的甲骨(图
3
)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图
4
)
材料四:
①
时(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鞋子),跣足(光着脚>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
——
罗贯中(约
1330
﹣
1400
年)《三国演义》
②
公曹操)闻攸来,跣足迎之,抚掌笑曰:
“
(你)来,吾事济矣!
”
——
裴松之(
372
﹣
451
年)奉旨作注《三国志》
③
(袁)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满足),来奔,因说(劝说)公(曹操)击(淳于琼,哀绍部下,驻扎在乌巢)等。
——
陈寿(
233
﹣
297
年)《三国志》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两件文物分别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结合材料一和
所学知识,对比半坡遗址与贾湖遗址的异同点。
问题二:材料二中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这些文字有何历史地位?材料二所示文物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来说,是第几手资料?
问题三:材料三所示文物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重要标志是什么?
问题四:分析材料
安徽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