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联盟
2024
-
2025
学年高二
5
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距离
”
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
“
心理距离
”
中说的
“
距离
”
,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
“
心理距离
”
。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
“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
(岑参),
“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李白),
“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
(杜甫),
“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
(刘长卿),
“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
(郑燮)。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
“
心理距离
”
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
“
心理距离
”
是存在
“
内在矛盾
”
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
“
共鸣
”
,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
“
距离的内在矛盾
”
。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
“
距离的内在矛盾
”
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
“
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
【语文】浙江省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