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二试卷 高二语文下

山东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期中试卷 含参考答案 山东省 2023年 2022年 聊城市 格式: DOCX   13页   下载:1784   时间:2024-03-08   浏览:281281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1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山东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第1页
山东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第2页
剩余12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2022- 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 “ 比德 ” ,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朱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 “ 比德 ” 是儒家学说的表现,是将儒家思想核心中的 “ 仁政 ”“ 礼教 ” 的部分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论语·雍也》中写道: “ 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知者为什么乐水,仁者为什么乐山呢?孔子没有明说。宋代学者朱熹解释道: “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滯,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 ” 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角度的一种欣赏。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的相似性,使欣赏者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人对自然的一种一脉相承的审美习惯。 “ 比德 ” 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 ” 人的德行。然而, “ 比德 ” 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 “ 致用 ” 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把山水审美与音乐艺术相联系。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俞伯牙把巍巍泰山和汤汤流水所唤起的情操,诉诸琴弦,钟子期心领神会,感受到高山流水的韵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 “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 。 “ 比德 ” 说无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对艺术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上以松柏喻坚贞,以兰竹喻清高。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江离、辟芷、申椒、菌桂、蕙,都是有名的芳草香木。萧是萬草,艾是小草,比喻小人和草包。《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长诗,它开古典浪漫主义的先河。 “ 《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 (李泽厚《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史中,形成了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的屈骚传统。 不过,屈原创作中的 “ 比德 ” 特点说明他也接受了儒家教义。他的《橘颂》同样是著名的比德,篇章。《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以橘比喻志向的独立不迁。 ——选编自凌继尧 《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这样定义 “ 移情 ” 一词: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从朱光潜的阐述中不难看出,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也就与比德说的核心 “ 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从西方近现代诸多艺术作品之中都可看到艺术家所移之情,对自然的描绘不局限于自然客体,而是艺术家的个人想象与情感抒发。 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山上十字架》《海上月初升》中所描绘的都是孤单寂寥的风景,常用月光、拂晓、墓地等作为描绘客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赋予空荡的自然夜景,表现的是人被抛进宇宙后的孤单寂寥之感。反观这些自然景象,单独拎出月光、拂晓、墓地等,也仅仅只是自然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已,正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寥之感注入所描绘客体,从而得以构成令人遐想无限的画面,这是视觉的冥想,也是内心审美之诗。 比德说所强调的是 “ 德 ” ,如吴镇笔下之竹体现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顽强坚韧,由此不难看出在比德说中,所强调的表现的是令人学习赞赏的品德,是对人生意义与君子之志的不断追求。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所以西方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注重突出主体的意识。移情说中所表述的已经不仅仅在传达 “ 德 ” 了,而是将艺术家作为第一位,在内心深处唤起其对所想描绘的任何事物的移情作用,打碳了客观载体之常态,通过表现其自身的任意一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 比德说表现出在自然美中投射出的君子之德,移情论表达了真实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比德说还是移情论,都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的审美学说,二者同样重视客观自然,并且都是作者通过艺术活动指向了自己。吴镇笔下的竹表现出了刚毅性情,弗里德里希的月光表现出了人的孤独与寂寥,无论是吴镇之竹还是弗里德里希之月光,最终指向的都是自我的内心审视。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 “ 人格美 ” ,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 “ 内心真 ” ,而在赏鉴 “ 人格美 ” 或是揭示 “ 内心真 ” 的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心灵美也昭然若揭。这两种美学思想,都借助了自然
山东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参考答案)试卷word文档在线免费下载.docx
微信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