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高中协作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期末模拟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传统的儒家教育明确地把“乐”作为“六艺”教育的一部分,使人们在“乐”的熏陶和洗礼中不断巩固其主流和统一的价值观、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体系。始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代大约五百年间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孔子称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说明了《诗经》在孔子时期的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诗经》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打开了人类听觉的审美之门。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应该是当时的歌词集而已,由于当时的记谱问题和传承断代,古代诗歌的音乐表演形式并没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得今人所见之《诗经》其实只是这部诗歌总集的文字部分。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诗经》的写作手法上得到验证。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基本写作手法。赋,即平铺直叙,我们在古文中常见的就是直接叙事。比,即比方,有时拟人,有时拟物,有时拟事;有的明喻,有的暗喻,这种写作手法增加了古诗文中所描写对象的神秘感和抽象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兴则在古文中起到调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加之《诗经》在语言上多用四言句和语气助词,使今人在朗诵时,更有歌唱的韵味。
另一方面,《尚书•舜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歌唱或吟唱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诗乐思想上的“诗乐相达”和“诗乐异理同功”的学术观点也印证了《诗经》是具有歌唱属性的乐诗;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明确记录了关于《诗经》各个不同部分的调式调性。诗歌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达到语言文学和音乐的融合艺术高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化人心的同时,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
其次,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要求她的学生都要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规律,其中蕴含中华民族传统音律的声调特点,这一点,在叶嘉莹的学术讲学中也被提及。再次,通过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发现,古代的声乐创作与诗词歌赋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歌唱时“声有四节”和诗词写作的韵律相似;“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等的要求,在诗歌的韵律中也同样存在。
由此证明,古
吉林省吉林市高中协作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模拟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