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航海中,地文定向与定位是最基本最可靠的导航技术。地文定向也即通过对所途经陆标的观测和辨认,来确定本船所在的地理位置。
具有早期航路指南性质的文字记载唐时已开始见于史乘。所谓“航路指南”,是一种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指导船舶安全航行的技术手段,它对航行过程中相关的航期、航线、地文、水文诸方面的情况(如安全航道、锚泊避风场所、碍航危险物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史看,唐代海员虽尚未拥有全面翔实的航路指南,但其中部分雏形已开始出现,从而为宋代做好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从贾耽
①
所述的“广州通海夷道”可知,当时对远洋航海活动中某些区段的航向、航距与航期已相对明确,如“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其中,对有些区段航程与航期的记载,已精确到“半日”,如“古笪国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这较之西汉时代班固所记的“汉使航程”中动辄“船行可五月”“可四月”之类的模糊记载,已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开始有明确的地文定位描述,如“占不劳山,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诃陵国,南中洲之最大者”“提䫻国,其国有弥兰大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贾耽已首次记载了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提罗卢和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其重大的航路指南价值已不言而喻了。这些文字记载表明,当时中国人的远洋航行活动已相当稳定了,从甲地至乙地,中间途经哪些区域已有清楚的走向指示,航行活动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明确性。
在测量海岸或海中的地形地物的距离与高度时,唐时已有较为精确的数学计算方法。早在汉代,中国人已发明运用勾股关系与相似原理进行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但真正应用于海上陆标计量实践,则始于唐代李淳风所注的《海岛算经》。《海岛算经》中说:“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这道计算题中,有直角三角形的勾、股线长度,通过不同位置的观测数据变化,也即通过“重差法”的计算,即可得出观测位置与前表的距离。毫无疑问,《海岛算经》中的“重差法”计算,对于后世航用海图中地形的测绘与航距的确定,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对海岸地形与海洋地貌
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