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库 高二试卷 高二语文下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

2025年 2024年 格式: DOCX   29页   下载:1   时间:2025-07-01   浏览:23   免费试卷
温馨提示:当前试卷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试卷总页数超出了 2页,请下载原试卷以浏览全部内容。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 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 第2页
剩余27页未读,下载浏览全部
浙江省杭州市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乡村,其空间意蕴至少有三个层次:精神的、社会的、农事的。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此外,还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道家的目标是让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这虽然是一厢情愿,但他们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 现实中的乡村,事实上并不那么诗情画意。在漫长的古代,普通农人的生活大抵是清苦的。在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关注“社情民情”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表明,儒家民本思想已经内化为士人的自我道德要求,并将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不公视为责无旁贷的事情。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上达天听”,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诗人试图通过揭示“田家苦”等,使诗歌从一种话语“象征”行为转变为话语“介入”行为。 中国文学在草创期,也与农事有密切关联,据郭沫若统计,《诗经》中仅“纯粹关于农事的诗”就达十余首。唐宋时期,大抵作诗高手都对农事有所涉猎。这些诗人虽然常以外来者的眼光去观察农事,缺少像陶渊明那种融入农事的切身感,但就呈现耕作、收获、庆祝、闲暇等农事场景的周备程度而言,已经远超陶渊明。宋朝的农技诗创作,更使农业技术走到了农事抒写的前台,以梅尧臣的《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为例,诗歌对种桑、养蚕、纺织等各环节进行了细致描绘,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拓展了文学的功能。 (摘编自徐志伟《把酒话桑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乡村空间》) 材料二: 乡土文学是一种社会文化,它很难对乡村变革产生直接作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对其产生影响。 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最主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启蒙。从鲁迅开始,作家们书写乡村的主要方式是展示乡村的黑暗和愚昧,进而呼唤和激发其觉醒,启迪民智。批判是最基本的主题,重心是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思想启蒙之外,政治启蒙也极为重要。 1930 年代,左翼作家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这一时期,作家们在创作中更多展示乡村的现实艰难和疾苦,积极书写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民,将“躁动”“变革”作为书写的核心。 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存在一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
微信
客服